【简明诊断特征】
茄子褐纹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及果实,以茎干和果实受害严重。茄子从苗期、成株期至贮运期均可发病。
叶片染病,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生许多小黑点,轮纹状排列或散生。
茎染病,发病初始时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边缘深绿褐色,中央灰白色,表面密生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皮层脱落使木质部外露,遇外力病部易折断。
果实受害时,病斑初为淡黄色,稍凹陷,以后变为褐色,椭圆形,病斑有明显的轮纹,并长有许多小黑点,病果腐烂后常脱落或留在枝条上干缩而成僵果,幼果受害尤为严重。
幼苗染病,嫩茎近地面部分变黑褐色,病部缢缩、软腐,不久幼苗即倒伏死亡。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及堆肥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吸附在种子上越冬。
在病株残体和休眠种子种皮内的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能存活2年以上。种子带菌和土壤中的病株残体是主要的初次侵染源。种子带菌在苗床内引起茄子幼苗发病,即为常见的茄子“猝倒病”或部分“小脚苗”。秧苗上的病菌和土壤中病残物上的病菌,常造成植株基部的溃疡,病苗及溃疡上产生的病菌是再侵染的主要病源。在潮湿情况下,分生孢子经水滴分散,靠风、雨水飞溅,以及昆虫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高温潮湿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7℃~4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苗期、开花坐果盛期至采收期中后期。分生孢子器形成适温为30℃,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28℃~30℃,发芽适温为28℃。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