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
杂草田“变身”高校版“开心农场”
2010年,同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搬入嘉定校区,来自福建漳州农村的柯嘉华发现校园里有很多闲置土地,将网络版“开心农场”搬到现实中来的想法随之在他内心萌动。恰巧,当时落户于嘉定校区的同济生态园正好建成。做调研,投申请……在嘉定校区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柯嘉华的想法得到了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教授朱洪光的大力支持,小柯的理念和朱教授想在非农业大学开展农业人才培养新途径的初衷不谋而合。作为尝试,学校最终将生态园内靠近河流的一块1亩左右的闲置用地拨给了柯嘉华。
从开垦荒地开始,种植、浇水、除草亲力亲为,柯嘉华和同学们用手中的锄头和铁锹打造了高校版“开心农场”。在学校的支持下,“筑梦农庄”学生社团应运而生,柯嘉华带领社员以“生产队”的形式照料农田,农田面积发展为5亩,社团人数也发展到100多人。
【发展】
申请创业基金,转行投身农业
2012年底,在即将迎来毕业择业的关键时刻,柯嘉华等4名工科生毅然向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同济大学分基金提交了创业计划书,决心“转型”做农业。“父母不理解,外界有质疑,当时我们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柯嘉华告诉记者,首当其冲的压力就来自父母,“我有三个姐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爸妈都是以种香蕉为生的。他们很难理解,当年我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为什么毕业了却还要选择务农?”
好不容易说服了父母,柯嘉华的创业计划也得到了认可,团队获得了15万元股权模式资助。2013年2月,以柯嘉华为首的创业团队正式注册成立上海济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取“济农兴邦、同创家园”之意,柯嘉华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嘉定校区60余亩农业园的生产与销售。
【困惑】
“入不敷出”,合伙人解散
“安全种植是第一要务。”创业之初,柯嘉华便给公司定下经营准则:田间地头所有的蔬果不使用任何化肥。在朱洪光教授的指导下,同济农学研究院还为济园公司无偿提供沼气工程项目中的猪粪、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按照绿色生产的“同济模式”,柯嘉华和同学们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然而,创业的热情也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生产技术有了,关键是销售。“学校的老师们会来这个基地直接买菜,我们也会到各个校区去摆摊设点,但是品种并不固定。”创业一年多,由于客户分散,种植品种分散,公司始终没有找到盈利点,15万元创业基金眼看着全部用完,柯嘉华只能向父母外借了5万元,更让他意外的是,其他三个“合伙人”相继离开。
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分析,柯嘉华锁定了目标客户群:高校教师。“这一群体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于售价略高但安全无害的绿色食品,他们的接受度相对更高。”柯嘉华告诉记者,他意识到生产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一人单干也不行,柯嘉华又找来了当兵退伍的初中同学和童年的邻居伙伴,重新组团出发。
【未来】
崇明岛开拓新基地
“一只可循环利用的菜篮子,装上芦笋、莴笋、生菜、冬瓜四种4斤左右的蔬菜,每周1—2次专门送到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100多教师手中。”找到了正确的经营模式,济园公司试着为客户配好时令菜,经过需求调研后提早制订生产计划。这项面向高校教师的菜篮子“私人定制服务”,令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指向性十分明朗。“我们种的蔬菜在老师中口碑很好,25元一篮菜的价格也能接受。”除了蔬菜以外,柯嘉华散养的草鸡、种植的水果和大米也受到了欢迎。2014年最后一季度,济园公司月均营业额就达到了5万元左右,创业以来第一次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
柯嘉华告诉记者,许多同济的老师都想要订购他们的产品,目前他的团队正在与崇明港沿镇洽谈寻求合作机会,今年计划再开拓50亩蔬菜基地。未来还将客户辐射至各个高校的教师群,并考虑以校为点带动周边社区。柯嘉华坦言,目前公司在人力上很不足,很多事情都是一人顶几个人的活儿。采访中,这个皮肤黝黑、长相俊朗的90后大男孩,呈现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成熟,“组织老师来基地参加亲子活动,让他们亲眼看到菜是如何种的,有了信任就有继续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