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因瓜肉、瓜瓤味苦而得名。有趣的是,苦瓜虽苦,却有“君子菜”的美名,也就是说苦瓜若与其它食物一起煮、炒,不会传染苦味。苦瓜也有个好听的别名,叫做锦荔枝。我见过邻居家中的清供里有熟透的苦瓜,浅绿中和着一半橘红,有玉石一样的光泽。台北故宫有件苦瓜的玉雕,就叫白玉荔枝,可以想象给皇家进贡的人的煞费苦心。如果硬生生叫白玉苦瓜,便不讨好,假如谁用了苦瓜的另一个别名癞葡萄入宫献宫,那恐怕肩膀上有十个脑袋,也不够“喀嚓”的。
苦瓜的味道并不讨巧,孩子们不爱的多。我记得小时候,只要每次餐桌上有苦瓜这道菜,我便不会下筷了。母亲每次做苦瓜之前,把切好的苦瓜先放进盐水中浸泡5分钟,把苦水挤出,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几遍,然后炒食,这样苦味便减轻了。我长大成年了,慢慢就了解了母亲的用意,喜欢上了这种“苦味”。多吃苦瓜,不仅可以享受到身体健康的“甜”,更从苦瓜的“苦”味中悟道出一种经典的人生哲理。
盛夏,人易中暑,加之多雨湿热,吃苦瓜对身体极有好处,具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的功效,故民间有“夏有苦味心自清”之说。苦瓜做法多样,除了凉拌,可炒、可煲,亦可入汤。
家中吃苦瓜,最常见的便是肉片炒苦瓜。把鲜肉和苦瓜均切成片放入碟中,用细盐搓揉拌匀,再用凉水漂洗减去苦涩味。食油旺火起锅,姜丝、蒜泥、辣椒加料酒,与肉瓜片一起翻炒,再加入高汤、胡椒粉、盐与味精爆炒便可端上餐桌,用筷子夹一小块放进嘴里咀嚼,脆脆的、一缕纯正的苦味儿顺着喉咙进入腹内,实在妙不可言。
还有一菜叫苦瓜炆排骨。在中国菜的烹饪方式中,“炆”真是最优美安静的一种。小小的火焰温和地晃动,木讷的陶煲缓慢开温,没有一丝声息,而煲内是微微的波澜,有游丝般的香味从有限的缝隙中渗出。在这香味里,你一边将一条苦瓜洗净对剖、去籽、斜切成弯弯的厚片,用盐腌渍出碧绿的汁液,然后倒入煲内,当苦瓜汁大部分被收入肋排中,再加入苦瓜片,盖上盖子用中火焖一焖即可离火。粉红油亮的肋排充满世俗气息,苦瓜却是脱俗的,坚定地葆有青翠的颜色,初看像一对不般配的伴侣,口味却如甘苦自知的经年爱侣一样,有着深刻的谅解、融合和默契。
若是苦瓜入汤,可以去火、增进食欲,我最爱喝的便是酸菜苦瓜汤。先将苦瓜去蒂剖开切成厚片,与酸菜一起炒香,然后加开水煮放入葱花即可,喝了你会觉得入口汤鲜味苦而酸,回味爽口清香。
生活中,大多数人喜欢酸或甜食,对于苦瓜的那种苦味往往接受不了,苦瓜也不会像一个满腹委屈抱怨的怨妇一样,将自己的苦反复诉说,只是静静地收藏独自地品味,因为它知道,苦也可以留香。说到人生中的苦味,那是常有的、避免不了的,然而又是直达你的内心的,会让你清醒,会让我们知道人生旅途中,除了光鲜明媚、甘美膏腴,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苦味,而这种苦味往往比其它的味道更真实深刻。
夏日有苦瓜相伴,那不再是苦夏了;人生有苦味相随,那更是吃得“苦”中苦,方为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