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园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从1871年诞生至今,已有143年历史,其馅料配制秘方和制作技艺由师徒六代人传承至今。日前媒体报道,这项技艺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
南翔小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这一技艺薪火相传、后续人才也更有动力。由此联想到杏花楼月饼制作技艺也已传承5代人,手狮舞、竹刻、皮影、剪纸、草编等一批上海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至今也有好几代人,随着上海入选国家和市级两级非遗名录数量的递增,在欣慰庆幸的同时,解决传承人日渐式微现状,确保非遗项目后继有人,从根本上解决技艺传承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拿出解决的办法。
笔者认为,非遗传承要从源头和根本抓起,落实传承人培养的具体措施。从目前来讲,把海派非遗文化纳入中小学教材,从娃娃的学校课程设置抓起,培养广大青少年的非遗兴趣,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对非遗项目了解知情参与加入,才能保证上海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持续和长久发展。
非遗文化入教材进课堂,是传承海派文化延续的基础条件,也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创新。上海非遗项目具有地域性强、内容多、传承人普遍缺失的状况。把上海非遗文化纳入市区两级教材,归入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就读的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就对上海非遗项目全面了解,做到如数家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一至两门非遗技艺,知道申城每一项非遗项目的特点、形成情况及历史价值。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广大青少年中间,种下非遗的种子,传播海派文化特色,培育非遗项目传承人。
上海非遗项目,近年来尽管数量不断增长,但传承人多年事已高、人数逐年减少,且越是级别高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越少,或者根本就是岌岌可危,无人愿意来传承。面对传承人的缺失,那些“小众化”非遗项目,要想得到有效传承,就没有了传承的条件。崇明“扁担戏”,现传承人不足5人,七宝“皮影戏”传承人,也只有区区几个人。上海理工大学曾对1000名市民做调查,66%的受访者对非遗文化不是很了解,3%的受访者竟完全不知道,31%左右的受访者对非遗只知皮毛,而对本地的非遗项目认知度更低。面对上海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遗项目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现状,通过学校来普及非遗项目保护,组织非遗项目的普及型教学,已刻不容缓和当务之急。
在即将启动的本市中小学教材修改中,在保持现有学校开展一系列非遗主题教育活动时,在所有的中小学,围绕本市已入选的两级非遗名录,编制上海非遗项目教材,开设上海非遗文化相关课程,或纳入学校艺术教学、素质教育等拓展性课程体系中去,通过积极探索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非遗教学,讲解包括竹刻、草编、皮影戏等在内的非遗制作技艺,激发学生爱国爱上海爱家乡的热情,有效延续上海本土文脉,不失为赞赏南翔小笼馒头入选非遗的有效追想,期待把编制上海本土非遗教材和进入课堂教学提到议事日程,并全面落实到中小学教学中去,播撒更多传承上海非遗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