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怡彬
每年5月,青浦练塘的头茬露天“练塘茭白”进入成熟季。练塘镇大大小小的茭白种植基地内,郁郁葱葱的茭叶覆盖了大片农田,微风吹拂,茭叶“沙沙”作响,茭农们头戴草帽、身着防水服和雨靴,在及膝高的水塘里,熟练地挑选采收成熟的茭白。紧挨着农田的粗加工点内,工人将采收上来的一捆捆茭白熟练地整理、去壳、切根后装袋,等待茭白批发商前来收购。
“食蜗醢而菰羹”“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古代诗文中随处可见茭白的身影。茭白学名叫“菰”(gū),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很喜欢吃这种植物,但吃的不是它们的地下茎,而是地上的籽实——那时它们的名字,叫做“菰米”。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不能再开花结果的菰茎部不断膨大,长成了纺锤形的肉质茎,就成为我们现在食用的茭白。
茭白是练塘农业的支柱产业,练塘茭白是上海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蔬菜品种,优质的水源确保了练塘茭白得天独厚的品质,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历史沉淀下的优秀品种、代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和严格过硬的检验标准,成就了如今的“练塘茭白”,“练塘茭白”也俨然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口中茭白的代名词。
素有“华东茭白第一镇”之誉的青浦练塘,地势低洼,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域内黄浦江流经全境,水资源丰富,为练塘茭白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练塘镇种植茭白1.5万亩左右,品种有无锡茭、杭州茭、大白茭、北京茭等。不仅是练塘镇,在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等青西地区,农田里随处可见碧绿连天的茭叶丛,几乎家家都会种上些茭白,有的种几亩,自产自销,有的几百上千亩,以此为营生。
目前,青浦区练塘镇范围内的茭白种植已列入统一化管理模式,由上海练塘叶绿茭白有限公司设立绿色农药、农资仓库,对全镇范围内茭白种植所需农药、肥料、农资进行统一采购、发放;茭白病虫害防治上,试点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和完善了专业化防治服务章程、专业化防治服务制度等十项制度;开展“两诱一布+蜜源植物+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建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基地1600亩,加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化学防治,茭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已基本建成;建立茭白质量安全指导和监管制度,每年分两次为种植户开展培训,重点围绕练塘茭白“绿色食品”安全生产管理。
采收后的茭白秸秆怎么办?探索茭白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是摆在茭农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与上海练科有机肥料厂、上海绿色工艺编结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目前,仅利用茭白叶工艺编结成工艺品一项,可年创汇400万美元;练科有机肥料厂开展“茭白秸秆+微生物”促进发酵,经过秸秆堆肥、粉碎过筛等步骤,制成秸秆有机肥;还有部分茭白秸秆粉碎后制成饲料或食用菌菌棒,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品牌化发展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提升附加值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举办十三届“练塘茭白节”,“练塘茭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市场声誉与地位不断提升,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现今,练塘茭白产业已成为练塘镇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绿色食品认证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与各大商超、电商平台对接签订供货合同,以净菜式、小包装等加工型产品,拓展市场消费渠道和消费群体。
三产融合立足于农业资源,而优秀的“练塘茭白”产业则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练塘茭白”发展中的难点,练塘镇相关单位协调各方参与到“练塘茭白”产业的发展的各个环节,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申报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区科委农业发展基金项目等13个项目,从技术和项目层面,助力“练塘茭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