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孜怡
“一家煮饭,满堂飘香”,松江大米,米粒饱满晶莹、米饭软香略甜,一碗香喷喷的松江大米饭,是沪上市民舌尖上忘不了的味道。近年来,松江围绕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升级,推动松江优质稻产业化发展稳步向前。
松江地处黄浦江上游,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大米是松江的传统特产,松江区耕地面积22.14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5.17万亩。2022年,粮食年产量8.68万吨,亩产572公斤,连续四年位于全市第一。粮食种植以家庭农场为主,共有819户,经营面积13.4万亩,占全部粮食种植面积的89%。
松江水稻的栽培历史悠久,优质的稻种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水净、地净、气净”的生长环境,赋予了松江大米先天优势。自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松江大米频频赢得“国字号”头衔和金奖。201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同年获评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荣获全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松林”牌大米先后获得全国农交会金奖、全国绿博会金奖。
好大米是如何炼成的?种源是核心竞争力。从第一代“老来青”开始,松江坚持推进优质水稻品种选育。2020年,正式成立“上海松江区水稻研究所”。多年来,其自主选育出的优质水稻品种“松早香1号”“松香粳1018”“松香粳1855”,作为“松江大米”专用品种,展现出“抗倒伏”“抗病害”“耐高温”等优势,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口感好,并形成“早、中、晚”衔接的全品系布局,为市民的“米袋子”提供多样选择。
在研发种源“芯片”的基础上,依托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松江区水稻研究所以及区内三家水稻种子企业,建立起水稻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供应、品种推广服务为一体的“2+3”水稻良种繁育体系,为保障“松江大米”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松江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占水稻总面积达65.2%,其中,早熟国庆稻品种“松早香1号”1.12万亩,中晚熟品种“松香粳1018”8.89万亩,覆盖了家庭农场671户。
除了良种,松江大米的好品质还源于良田。在松江,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松江大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实施“一茬一养”耕作制度,促进土地休耕培肥,实行集中连片种植模式,持续提升绿肥种植质量。在养田阶段,实行三分之一绿肥、三分之一深翻、三分之一休耕的新“三三制”,既培肥了土壤,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为了激发农民“养地”的热情,2018年,松江通过推出全国首个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以农民购买保险的方式保护耕地。据统计,至2022年底,松江有418户家庭农场共计投保面积约7.1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升,让松江大米的品质、口感变得更好。
从生产到售卖,松江不断完善产业链,基本形成了良种培育、绿色种植、机械化生产、烘干加工、贮藏等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累计建成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3.5万亩,建成粮食烘干设施、稻米加工厂8家,日烘干能力达到2800吨,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烘干、保鲜、加工、包装等产业化服务能力。
有了良种、良田,好大米还离不开良法。在稻米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成为稻米生产经营组织化发展的“新模式”。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由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牵头,签约带动家庭农场,实行“六个统一”管理方式,即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主打品牌,统一包装设计,统一营销价格,统一利益分配。发挥销售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作用,同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大米质量和附加值,形成销售、生产相互促进,质量、收益共同提升,压力、风险同步下降的良性发展模式。目前,已培育出以松林、汇民、家绿等为代表的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14家,累计带动家庭农场800户,带动营销面积9.8万亩,亩均增收300元,实现“1+1>2”的合作效应。
此外,松江借助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节庆日,依托东方CJ购物等线上平台推广,拉近消费者与松江大米的距离,并鼓励“松江大米”生产营销单位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和参展评奖,提升品牌质量和形象,不断提升“松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
随着松江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松江大米在越来越多市民的餐桌上“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