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西部山区的常山县,其貌不扬的胡柚,可谓是当地最具辨识度的农产品和金名片。20世纪80年代起,县里就把胡柚当作农业主导产业来力推,曾经辉煌一时。“十四任书记抓一只果”的美谈由此而来,久久为功也成了一段佳话。
去年5月,潘晓辉离开舟山调任新职到常山县任常山县委书记,一上任便情定胡柚。作为“新乡人”,对于胡柚的忧心与情感,对于柚农的致富与奔小康,潘晓辉牢牢挂在心上、抓在手上,无时无刻不在想尽办法。采访中,记者几度深受感染。
接过“接力棒”,抓基地、深加工、换包装、强推介、办节会、讲故事、拍电影……在潘晓辉的眼里,常山胡柚是一只“神果”,必须“吃干榨尽”,从全产业链上掘金,才能对得起它。在他的推动下,常山胡柚又逐渐重新回到“高光时刻”,胡柚涅槃的新事频频迭出。
具体怎么抓?潘晓辉盯住几个要紧环节。首先,拿小青果做文章。过去,由于胡柚卖不出好价格,农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渐渐疏于管理,品质自然每况愈下。想要提高口感,疏果很为要紧,应对之策就是,为小青果找出路。
“现在,我们正委托第三方机构,加大对胡柚药用化的基础性研究,争取早日将‘衢积壳’纳入《中国药典》的增补本,这样一来,就能全国流通了。”潘晓辉越说越来劲。他认为,胡柚是适合深加工的柑橘品种,与小青果相仿,要解胡柚之困,关键还在于精深加工。
数据显示,目前,常山胡柚总共10万余亩,鲜果总产量达13万吨,尽管已有数十家加工企业,但深加工比例仅为30%。潘晓辉经过调研分析后认为,这一比例至少得提高至60%,这样基本上可以消化掉小果、次果。
潘晓辉的“胡柚版图”里,残次果加工作为托底,头部的鲜果则主打精品路线,两者齐头并进,形成良性循环。考虑到眼下胡柚生产主体普遍小散弱,一方面,常山出政策推动规模化连片种植,提高胡柚品质,另一方面依托当地国企农投集团,发力营销端,一来帮助主体闯市场,二来倒逼基地搞建设。
在潘晓辉看来,常山胡柚名气虽大,但缺乏消费者科普,尤其是对胡柚作为“药食同源”的特殊功能推介还不够,缺乏与年轻人的对话沟通。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创意化包装和营销后的精品胡柚,现在一盒12个售价138元,市场反响很不错,“国企加入,并非为了去卖果子,而是提供一种示范,提振广大种植户信心,好品质就是要卖出好价钱。让胡柚从按斤卖变成论个卖,是我的梦想!”
那么,好品质如何卖出好价钱?过去,常山胡柚大多以统货走批发市场。潘晓辉就认为:今后的线上,就由龙头企业主营,加强培育电商平台;线下,则充分发挥异地商会、寓外乡贤等资源优势,特别要利用餐饮连锁店的力量,在引导消费习惯的过程中,打开高端市场。
“胡柚是老天对常山的馈赠!我希望,每个常山干部都要根根头发像天线,时刻想着怎么为胡柚产业赋能。不管是老常山人,还是新常山人,都要用心呵护好这只果。”采访末,潘晓辉深情吐露道,“胡柚的背后就是十万农民,做好这篇文章,就是造福一方百姓!”
蒋文龙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