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生态农业经济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引导生态农业规范化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农、牧、副、渔、林各行业的综合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资源、农业发展历史、经济状态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成功的模式,虽然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区域特点,进行整体优化布局,扬长避短,充分、合理利用各地资源,以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系统。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开发绿色环保、高效益、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善于学习、汲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如农业废弃物转化资源技术、绿色生态能源开发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提升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中国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政府在政策上对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经济予以支持,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如秸秆还田、节水、测土施肥等)的财政补贴;鼓励公众购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开发、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引导金融机构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群众集资、民间资本进入生态农业领域。引导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投资、参股自己从事的生态农业生产,培养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理念,真正提高他们参与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取向。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集“种植一养殖—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的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