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要好,乡村教育必须发展好

  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表面看,这里没有提出教育振兴,但乡村教育振兴确是乡村振兴的隐性逻辑。流动性是今天乡村教育的典型特征。流动性的产生,根本上是城镇化带来的城乡边界的动态调整。理论上,城之外就是乡。但城市的建成区是随着城镇化而变动的。因此,城乡的边界是动态的。在城镇化驱动下,不断有乡变成了城,不断有乡村教育变成了城市教育,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将持续处于动态中。

  认识到乡村教育的流动逻辑,对于乡村教育振兴十分重要。现在对乡村教育的讨论,夹杂着两种逻辑。应进一步强化乡村教育的流动逻辑,在流动意义上完善乡村教育理论和政策。流动中的乡村教育应该是一种大教育。在功能上要培养乡村儿童,也要促进乡风文明;乡村学校既是乡村教育中心,也是乡村文化中心。

  在通过控辍保学扶相对贫困中强化乡村教育作用。控辍保学重点在乡村,流动性让控辍保学工作更为复杂。学术界有一个共识,高一级教育的机会是否平等,在更早的求学阶段就埋下了伏笔。乡村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这个阶段上得了学、上好了学,后续就有更多、更平等的教育机会,进而就有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更多可能。在脱贫攻坚战中,教育通过控辍保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重要的减贫机制。

  乡村教育只能办得更好。毋庸讳言,当前举办流动中的乡村教育,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确很高。但乡村教育是以物质资本换人力资本的事业,仅仅理解为花钱的事情是不全面的。个中更深层的含义,是从一开始就触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办好流动中的乡村教育,通过控辍保学常态清零来扶相对贫困,具有教育、政治、社会和道德上的多重意义。

  在从身份化向岗位化的转变中供给乡村教师。教师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变革都要依靠教师来落实。乡村教育也是如此。当前,乡村教师仍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人人都有追求健康幸福的权利和自由,没有理由说乡村教育一定“为农”,乡村儿童不得“离农”。反倒是,希望乡村教育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流动性让乡村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为此,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留”而有安全感地成长。留守儿童上学距离变远,缺乏亲情抚慰,身心安全易生隐患。二是“寄”而有获得感地成长。现在,寄宿制学校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应高度重视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确保“寄而良育”。三是“学”而有方向感地成长。应让乡村儿童在学习中树立志向,明白出身不能改变,但人生可以书写。

  邓友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人物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乡村振兴需打好与大数据的组合拳
乡村要好,乡村教育必须发展好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知识(一百七十四)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乡村要好,乡村教育必须发展好 2021-06-15 2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