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档案】 刘苗会,男,1982年7月生,江苏东海人,中共党员,全日制本科,农业标准化工程师、高级技工,浦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高新技术引进人才、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农业农村部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
【创业感悟】 “尊重科技、勇于实践,正是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记者 张树良
2015年,已经在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工作12年,成为副总经理的刘苗会正式告别了蜂蜜这份事业,迈出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第一步,选择成为一名“桃农”。
农业创业,为什么选择了水蜜桃?
在刘苗会看来,“南汇水蜜桃”作为浦东经济果林中的优势产业,面积广、品种好,更重要的是产业集聚,不但有足够的政策支持,而且有利于品牌的打造。
“农业存在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单位效益偏低的产业特点。因此,我作为一名新上海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支持。”从技术员、业务员一路成长为部门经理、质量负责人的经历,让“80后”的刘苗会考虑问题比同龄人更加“成熟”。
“桃树的树龄都超过了16年,橘树也是36年以上树龄,‘老龄化’严重,残株多,严重影响果园的产量和效益。”这是刘苗会在充分熟悉了了解了新区水蜜桃老果园改造政策后瞄上的一块地,这块地位于浦东新区G1501高速路一侧,大治河沿线,“之所以选择这块地,是因为它集中连片程度高、改造空间大,最主要的是交通方便,为以后农资和产品运输带来很多便利。”刘苗会说。
2016年11月,上海苗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从惠南镇四墩村和镇农投公司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刘苗会带领11名青年职业农民,开始了以水蜜桃老果园改造为起点的农业创业之路。
在当地传统的种植经验中,老果园改造往往采用的是老树旁边套种新树的更新模式,以便实现尽量减少损失。
但刘苗会有自己的想法。
作为上海市最早一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学员,刘苗会如饥似渴地参与到培训教育和自我提升中,了解最新农业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知识、发展理念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对刘苗会来说,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更加相信农业科技的力量。
“我们当初对老果园进行了整体砍伐,通过全面清理、水淹消毒、土地平整、深翻晾晒等土壤改良修复的步骤后进行栽种,希望能打造成南汇水蜜桃高端、高品质的样板。”刘苗会说。
在苗荟合作社可以看到,改造后的桃园,密度从每亩40株减少到30株,降低了果园密度,株行距增大,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也为喷药、除草、采收等机械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引进了大团蜜露、新凤蜜露、湖景蜜露、柳条白凤、川中岛、玉露等优质水蜜桃品种,进一步调优桃树树龄结构、品种结构、上市结构。
叶正文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所长,也是刘苗会最尊重的专家之一。“在叶正文所长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他传授的四主枝挺身型水蜜桃种植模式,便于开展机械化操作、省工化栽培。”刘苗会说。
也正是在上海农业科学院林果所和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刘苗会才将自己的桃园赋予了浓浓的科技底色——以建设桃种实验基地为抓手,围绕提升桃树单产能力、提升果品质量, 大胆引进、实验优质水蜜桃品种,创新桃树栽培技术,深沟高畦、稀植壮株、疏蕾疏花、简易修剪、套袋及反光膜应用……
一系列创新的桃树栽培技术在这里被应用,也为刘苗会的桃树种植积累了技术优势,更增加了品牌底气,如今,合作社注册的“苗荟”商标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也越来越多地在浦东农博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农展会上赢得关注。
如今的苗荟合作社,已经拥有全国优秀农民田间教室、上海市水果标准园、上海市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浦东新区农产品放心基地等多个荣誉。但在刘苗会的朋友圈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科技引领示范基地”的照片下,他写下了“三年来最具实力的牌子”。
尊重科技、勇于实践,或许正是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应该具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