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背景下,从初加工的惨烈市场竞争中脱身,进入技术门槛更高、产品品质稳定性要求更强的深精加工领域,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主动选择。
山东双陵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经营干枣和初加工的枣片、枣零食出口,但初加工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较低,限制了公司业绩增长。从2014年开始,这家企业主动转向农产品深精加工领域,当年就投入超过1亿元建成了酵素工厂,专门生产大枣制成的浓缩酵素等精加工产品。
“深加工产品只占公司出口额的10%,却贡献了超过30%的出口利润。”江苏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深加工厂负责人曹梦辉说,目前企业的出口产品涵盖了保鲜蒜头、脱水蒜片和罐头大蒜等初、深加工产品,下一步将立足大蒜开发更多种类的深加工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深加工产品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附加值和利润率较高。在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转型对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实现。
于建成是山东威海一家小型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负责人,他的公司主营草莓制作的初级农产品出口,本想转向利润更高的深加工领域,但昂贵的设备投入让他只能作罢。“我想把草莓加工成酱,但深加工设备最便宜的也得几十万,现在根本负担不起。”他说。
由于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像于建成这样因资金、规模限制而转型受挫的企业主不在少数。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有7.8万家,占比不足20%,布局分散、规模不足等问题突出。
此外,中国深加工行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整体上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以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最大省份山东为例,该省的果蔬产量虽然居全国首位,但主要以鲜食为主,加工所占份额很小,其中果品加工率仅为17%,蔬菜加工率为5%,这与发达国家40%—70%的果蔬加工率相比差距很大。
对此,观察人士建议,农产品深加工出口企业应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同时,还应加强基础研究与科研开发,重视试验基地建设,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水准。
孙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