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
  农业部日前公布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针对粮、棉、油、果、菜、饲料六大类农产品,明确了其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构建粮经饲协调的作物结构

  当前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局面。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介绍,我国稻谷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棉花、油料、糖料等受资源约束和国际市场冲击,进口大幅增加,生产出现下滑。优质饲草短缺,进口逐年增加。

  正是基于此,《规划》明确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两保、三稳、两协调”。即保口粮、保谷物,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实现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大体经历了四轮调整。第一轮,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粮扩经。第二轮,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卖粮难”现象,这轮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三轮,是上世纪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新高,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大幅调减。“目前是第四轮结构调整。”潘文博说,这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规划的特点是,有保有压,有取有舍,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发展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产品。这不仅是在农产品数量上作努力,更是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

  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品种

  《规划》提出水稻稳面积与提品质并举,杂交稻与常规稻并重;稳定冬小麦、恢复春小麦,在品质上抓两头、带中间;巩固提升玉米优势产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适当发展鲜食玉米;大豆粮豆轮作、恢复面积、改善品质、提高效益。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说,我国大豆严重供不应求。2015年,我国大豆面积仅为9756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大豆进口量却达到8169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70%左右,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生产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增加4000万亩。

  布局协调的区域结构

  当前,我国主要产品优势带初步形成。小麦以黄淮海为重点,水稻以东北和长江流域为重点,玉米以东北和黄淮海为重点,大豆以东北北部和黄淮海南部为重点,棉花以新疆为重点,油菜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糖料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种植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和粳稻集中产区。与此同时,其他作物的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传统优势作物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由于气候和品种原因,东北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象。

  中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观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沪郊经济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社会民生
   第A07版:科教文卫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农村改革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现代种业
   第B08版:国际农业
国产奶:从喝得上到喝得好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
探索标准化规模集中饲养模式
创新农业金融产品 有了收入再还贷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 2016-05-17 2 2016年05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