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时代》,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脑残”。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不上一部电影,而是时装秀、过家家、情色展、装酷范,渲染的是一种空洞与无聊,一切意义与价值,都成为可以随手抛弃的东西。这种迎合与解构,其实就构成了电影的“主旋律”。
有人说,《小时代》是一个童话,不过,我们都知道,任何童话其实都有“大时代”的影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童话的外壳下,其实装着一个沉甸甸的现实世界。
有人说,《小时代》是励志剧,不过,无论是国产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还是美国电影《冰上公主》,都有主人公蜕变的过程,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小时代》是爱情剧,不过,无论是《致青春》《山楂树之恋》还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爱情都那么崇高,那么值得珍视。
如果从喜剧的角度看,冯宛如的表演几乎就是神经质的疯癫,对比美国电影《混合宿舍》,其中的那些“桥段”才有智慧,有内涵!如果从悲剧的角度看,哲人说,“悲剧是把崇高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那种悲剧感让人震撼,而《小时代》中那些所谓“沉重”,常常让人感觉滑稽。
因而,不揣冒昧地说,《小时代》就是一部缺乏灵魂或者说灵魂错乱的电影,后现代的浮华碎片,不是缥缈的,而是扭曲的,不是梦幻的,而是苍白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小时代》本身构成了一个“小时代”的样本。
多元化时代,属于青少年的另类、叛逆、迷惘、幼稚其实都可以理解,但作为一部电影,应该遵循最起码的人物塑造,最起码的叙事方式,最起码的价值观念。其实,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并没有年龄和阶层上的鸿沟,任何人都能从中发现某种感动和共鸣的东西。
《小时代》无法解读这个时代,更无法审视这个时代。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青少年?也许,平时遭遇了太多的规范与压抑,青少年们看《小时代》,是一种逃避,一种逆反,或者某种程度上的“恶作剧”。何况,当社会陷入价值紊乱,我们怎么可能要求青少年都有清晰的价值追求呢!在一个“小时代”中,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和现实的世界?《小时代》选择的是迎合与解构,而审视与建构,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严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