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地同权 产业上规模
黄家坝镇长坡坎村村民范诗梅将自家的承包地流转后,从6月份起到村里流转土地的金泽地公司上班。“过去家里2亩水稻,可收2000斤左右稻谷,一家人吃饭没问题,但现金收入没有。现在我一天收入50元,一个月就有1500元,还有一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年租金800元,以后每年都要上涨3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现金收入将近2万元。”正在给田间松土的范诗梅给记者算账说:“收入是一方面,就近上班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公司基地所在地的官堰村村长明正昌说,过去老百姓种水稻、油菜赚不到几个钱,公司开工后村里就有45个留守老人到基地打工,还有季节性用工,一年有300多农户从公司获得经济收入。去年冬天开种时,最多的一个月公司就发了71万元的工资。
贵州金泽地公司是2010年黄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在黄家坝已流转土地1000亩,未来几年还将在全县范围内流转土地5000亩。
“实现大规模土地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得益于县里探索的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对全县农村宅基地、林地、房屋三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赋能’全覆盖,其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构建土地权益流转平台,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黄家坝镇党委书记查承波说。
2010年,黄家坝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土地流转中心,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适度规模流转。当年全镇通过土地信息发布、市场配置,引进贵州金泽地公司、遵义旭宇花卉园艺等公司流转土地面积3000余亩,规模化发展高效农业。
3年来,湄潭县不断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设,配套建立了流转备案登记、信息发布、收益评估等13项制度。目前已累计流转土地14.6万余亩,主要向茶叶生产专业户、种粮大户和特色产业户转移,形成了既有规模效应,又有品牌效应的“万亩茶园”“优质稻种植”等商品生产基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退宅还耕 农村变城镇
纵横交错的两条大马路与县道相联,小青瓦、翘角檐、墨灰墙、转角楼、雕花窗结构的黔北民居分布在大道两边,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广场晒太阳、聊天,走进茶叶专业村湄江镇核桃坝,仿佛到了江南水乡的社区。
“过去这里是荒山,属村集体土地,通过‘退宅还耕、增减挂钩’政策,现在发展成了小城镇:117户人家、13家超市、4个茶业加工企业。”村支部书记陈廷明说,8.5万平方米的新村范围内有医院、幼儿园、小学、活动广场、老年公寓,还有一个面积4700平米的茶青交易市场。
“退宅户”安乐村民组村民韩周华把10亩茶林中的8亩流转出去,干起了经营茶青的买卖。“过去茶园年收入也就3万多元,现在仅收购茶青一年就在7万元以上,还有租金8000元,2亩茶的收入至少有6000元。”他说。
“村民在规划范围内集中建房,既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旧房占地还腾出40多亩发展茶叶。”陈廷明说:“产业做大了,交通方便了,环境改善了,县外1800人到我们这里打工、办茶叶加工厂。”
“退宅还耕、增减挂钩”是湄潭2009年开始的第4轮农村改革中探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即将农户原有住宅拆除复垦归农民使用,政府统一对新住宅进行规划,新旧宅的面积差额以资金形式补贴。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可拍可卖,资金投入村庄水、电、路、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净增建设用地指标转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
按照湄潭拆除旧房、复垦、新农村村庄改造等项目奖励,农民每调整出一亩土,可获补助2.2万元,复垦后的土地还可带来种植收入。
“这一政策在极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水平,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城镇发展无地,农村发展无钱’的困境,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为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新路子。”湄潭县试验办主任袁海生说。周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