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留下很多“空巢老人”,农村家庭养老主体空缺,养老问题突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老人不愿去养老院。
湖北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彭文洁介绍,目前湖北60岁以上农村老人有495.3万人,其中222.9万是空巢老人。社会福利力量薄弱,全部集中供养不太现实,建立适合农村养老需要的新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2011年以来,湖北在鄂州、仙桃、潜江、枝江等市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试点,每地安排试点经费75万元,要求每市至少完成25个村的试点任务。旨在通过试点,探索让农村老人过上“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晚年生活。
湖北省民政厅明确,互助式养老要完成“五个一”建设:建设一个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成立一个养老服务互助协会、配置一套满足基本服务需求的设施设备、建立一套日常活动管理制度、形成一个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
●初步破解农村老人养老难题
与传统农村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不同,互助式养老通过建立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集中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钟祥、枝江等试点地区反映,从试点情况看,互助式养老服务较好的解决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钟祥市是首批试点单位,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洪对互助式养老的作用高度肯定。他说,在互助中心,年轻的照顾年长的,健康的照顾多病的,老人在中心和家里自由往来,不再担心没了亲情、少了温情。
钟祥市旧口镇罗集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429人,占总人口的21%。在罗集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可以看到,这家中心含门球场、娱乐室、图书室、休息室、医疗室及户外健身区,不少老人在中心活动。村支书曹力说,村里老人来中心活动,不用交任何费用。前来活动的老人杨宗宏说,除了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来这里转转玩玩。村里很多老人都喜欢到中心来,“这里同龄人多,能说上话。”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是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有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传统家庭养老习俗,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符合我国国情。
●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农村互助养老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破解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但由于是新兴事物,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保障资金不足、发展项目单一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资金短缺问题较为严重。依靠村集体注资及社会力量支持的资金筹措方式,稳定性较差,而国家层面没有互助养老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支持也只能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互助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资金短缺。养老服务项目、内容及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从试点情况来看,有的地方只注重基础建设及政府资金投放,忽视了多元化模式建设。
目前,湖北已完成对首批试点县市的验收。从验收情况看,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湖北将着力进一步完善。
首先,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活动形式。除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外,动员协会会员或志愿者逐步为离家较远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发动老人之间相互开展邻里照料、守望相助,消除寂寞和孤独感。在活动形式上,以协会名义联合组织各个活动中心开展歌舞、扑克、书画等竞赛活动,逐步提高老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提升中心服务管理水平。
其次,进一步发挥老年人协会作用。推举德高望重、办事能力强的老人担任负责人,组织开展活动,发动社会捐赠,协调处理纠纷等。同时,要制定活动中心年度考核制度。
专家建议,应制定和完善更多支农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引导乡镇、村集体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互助养老提供基层资金保障。进一步拓宽中心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财政支持互助养老机制,建立“福彩公益金”投入机制等。
黎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