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缺乏“支农”主动性需要政策激励
在农村地区,商业银行发放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无非两点:利润低、风险高。在操作层面,体现为涉农贷款普遍缺乏有效抵押担保,政府对发放涉农贷款风险补贴少。
“不可能在商业运营模式下要求追求高利润、低风险的商业银行自动自觉地为农户发放贷款。”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在国外,一般有专门的监管法规规定大中型金融机构设有针对农业的优先贷款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对农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扶持。而在我国,只是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返还于县域给予奖励,但这个奖励对非本地的大型金融机构不起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只能靠自动、自觉,资金呈现‘脱农化’特征并不奇怪。”
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机构资金“脱农化”倾向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抵押担保机制的缺失。对此,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曾表示,农业部会同多部门批复的多个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将主要在农村金融抵押模式上有所突破和调整。
这些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创新抵押担保以解决信贷资金和农民需求“脱位”的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福建三明沙县,正尝试引进企业法人股东,成立乡一级乃至村一级的农业担保机构,力图在农业贷款担保方面做出一些探索。
对此,专家表示,农业担保公司固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这个办法只在一些相对富有的县域起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如果没有省级转移支付或者相对富裕的财政支持,哪来这么多担保资金?这在大部分还依靠‘吃饭财政’的县很难做到。”这位专家说。
杜晓山表示,解决农村资金需求,本质上还是更多地要依靠有经营理念、意识、技能和风险防范经验的金融机构来支持,但依靠金融机构自身自觉向“三农”倾斜可能性不大,应该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或者设立优先贷款部门,或对商业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积极扶持,将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农信社:支农“主力军”面临市场巨大冲击
在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是绝对的支农“主力军”。根据银监会的数据,农信社发放的涉农贷款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三成以上。
但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目前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今年6、7月份,央行已经“试水”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面对大部分中小银行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选择,大部分农信社也选择将存款利率上浮10%。
“资金成本增加了,压力转嫁到客户身上,这对‘三农’金融未必是好事。”山西寿阳农商行行长郑俊生说。
在一些金融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区,农信系统的日子“更加不好过”。广东省银监局局长刘伟霖透露,由于利率市场化,广东地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利率上都难与大银行竞争。
专家指出,在农信社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农信机构面临亏损、倒闭的风险增大,亟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与此同时,要注意补充政策上的一些短板。
比如,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亟需完善。张红宇认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但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补贴品种少,而且保额低、保费高,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农业大灾面前,又缺乏巨灾保险机制,这些,都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投入。”
根据银监会要求,2015年之前,我国农信社系统都将转制为农商行。杜晓山表示,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信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必然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向县域而非农村地区,“这意味着我们要花更多的力气去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