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专题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民工培训亟待合适的“口味”
  农民工培训被认为是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和企业用工紧缺矛盾的一剂良药。然而,调查发现,农民工培训在实施中却出现了培训内容、方式与农民工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出现了“政府热、农民冷”的尴尬,许多农民工并不认同。

  农民工不吃不合“口味”的“免费饭”。在山东省济南工会二职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一所针对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学校。桌椅,崭新锃亮;微机室,配备的是平板电脑;4个宽敞明亮的大教室能容纳近300人,教室还装了柜式空调。农民工来这里学习会计、计算机、家政等课程,全部免费。然而,该校校长洪兆东的脸上并没有多少欣喜:“每到‘春风送岗行动’期间,学校都到农村宣传招生,即便这样,也得两个多月才能凑齐一期学员。”

  其实,济南工会二职专的困境并非个例。山东省总工会调查显示,农民工就业大多集中在加工、饮食、服务、建筑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许多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花钱去接受培训,更不愿意因为培训而失去现有工作机会;另外,部分农民工参加培训后不能顺利就业,也影响农民工参训积极性。

  缘何“剃头挑子一头热”?政府补贴的农民工培训缘何遭遇“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一位业内人士坦陈:“在不少地方和单位,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太乱了!很多培训单位开车到村里,上1个小时的课,复印好上课农民的身份证,农民啥都没学到,培训指标就完成了,就可以领到补贴了。”

  山东省总工会的有关人士认为,农民工培训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主要依靠政府从上向下推动,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管机制。农民工培训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农民工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培训科目设置单一,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适应,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不少培训机构只为完成任务、领补贴、抓收入,不愿意增加投入,充实培训设备和内容,导致农民工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整合力量,紧扣市场搞培训。乔玉霞是平度市城关街道的农民,在山东大嫂职业学校学习了月嫂和育婴课程,说起育婴,讲得头头是道:“我儿子小时候会拉着我的手让我摸索摸索,我就给他捋捋胳膊,现在教授讲了才明白,专业名词叫‘抚触’,能增加母子感情……各种费用加起来2180元,可以永久免费学习,能学到本事,交学费也觉得值!”

  山东大嫂职业学校负责人万忠说:“我们是商业化运作,一切看市场,做不好那就是打自己的脸。这两年每年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该校与济南正益交通成人中专、济南万家盛世人力资源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农民工报名后,可以按意愿任选3家学校中的汽车维修、电气焊、育婴师、家政服务等十几个专业;部分学员可以选择“订单式”培训,培训结束拿到证书后直接去定向企业上班。这样,基本实现了培训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于洪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专题报道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农民需要什么培训项目?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农民
抓紧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
农民工培训亟待合适的“口味”
东方城乡报专题调查B04农民工培训亟待合适的“口味” 2012-04-17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