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农业部门专家队伍在安徽省凤台县组织的春季田间技术服务活动现场,到场的上百名农民绝大部分在50岁以上,尤以60岁上下的居多。这凸显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紧迫的问题:老年人已成为种地主力军。同样,在淮北、阜阳、滁州等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沿途各个村庄一片寂静,村道上很少有人群集聚,而在田里耕作的大多是老年人。
在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东风村,村支书赵辉介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村里年轻一点的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现在种地就靠老人,年轻人根本就不会干农活,以后肯定也不会回来种地。”今年64岁的东风村村民吴同林说。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在2006年底,全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占近60%,而在经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6年后的今天,“庄稼人”的高龄化无疑更为严重。
好技术难进“懒人田”
中老年农民成了主要的庄稼把式,对种植业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地越种越贫瘠。
据了解,现在有些年轻人在农忙时候回来耕种或收获,平时交由家里老人看管,而有的干脆农忙也不回,完全交给老人耕种。“无论哪种情况,庄稼种得都不可能尽心,产量也上不去。”省农委副主任王华说,老年人种田多是出于习惯,目的是弄点口粮,对科学种田热情不高,一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很多人干脆看天收。“比如,近几年抗旱浇水,发动农民就非常困难。”
中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远没有年轻人上手那么快,这些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抵触,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技术方案,教很多遍,老年人还是掌握不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按老经验干。”滁州市南谯区一位农技员说。
王华说,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然而,根据安徽省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的结果,全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97%,大专以上的仅占0.2%。
培育高素质新农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被问到再过几年谁来接替他们种地时,老人们都笑着说不知道,实在种不动就包给别人。他们都表示“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回来种地了”,那么,他们的地该转包给谁呢?答案应该是“新型农民”。
年轻农民不断告别土地的同时,他们中的有些人又从城市重新回到农村,念起了“种粮经”。3月底,在肥东县长乐镇李六村,到合肥打工多年的农民李久红,现在回到村里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依靠科技,技术过硬,上了规模,种粮食还是非常有‘钱景’的。”
“受制于农业本身的特征,其效益只有在达到一定种植规模以后才会逐步提高。”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王林说,农业的出路还是要靠适度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比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全国种粮大户”徐淙祥,经营土地上万亩,耕作机械化水平高,小麦单产屡创安徽省新纪录,种粮给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如何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王华认为,当前急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并顺应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新方式,使各方人才无忧无虑地流向农村、留在农村。 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