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研,我国下沉到乡、村一级的涉农培训项目还不够普遍,针对性弱、培训时间短,连贯性差。甚至有的培训只为完成任务走个过场,花钱雇农民参加,以便凑够上级要求的人次。而农民为得到所谓的“饭补”,混进培训班滥竽充数,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农业现代化的质跃性迈步,迫切要求传统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城镇化的稳妥推进,亦需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素养和法律维权意识。今日之中国,农民到底需要哪些知识武装自己?
●农技知识亟待普及
专业化人才不可或缺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近日撰文表示,在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环节。他说,“发达国家都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法国对农民按需培训,农民可以自选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不仅免费还发给补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农民实施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日本、韩国农协在农业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业必须再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在我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正在不断探索中。“阳光工程”“三进村”“田间学校”“科技下乡”等,都是近几年针对农民专业技能提高的国家级培训项目。不过,基层在落实项目时,不应过分“修饰”培训人次达到多少等表面文章,而是要将农民是否需要、是否接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标准。
“针对职业农民应系统化地进行培训,要在最初就将他们定位成新型农业人才,让他们学习农业专业技术、培养其市场风险意识以及法律维权意识,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效果;而针对广大普通农民的培训,要格外注重效果,让他们感觉到培训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培训使他们切实减少生产中的困难,提高收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表示。
●市场知识待提高
风险意识应具备
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搞活农业生产,还要解决好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当前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给农民提高收入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是面对波谲云诡的农产品市场,农民难以辨别风险,辛苦收获的农产品滞销甚至亏本的事件屡屡发生。
“我们看着蔬菜价格上涨厉害,去年就多种了些秋土豆,谁知道到了11月的时候价钱便宜了一半,可把我们赔结实了。”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班沟村的高大伯说,“去年年初土豆一直在1.2元左右,谁知道11月秋土豆的价钱跌得这么厉害!”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认为:“国家不仅要向农民普及农技技能,还要普及市场知识。新型农民必须具备管理知识,学会经营。因为将来实行规模化生产后,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必须进入市场化管理体系,掌握获取并利用有效信息的本领,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实现对人财物诸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市场效益最大化,否则就会面临亏本风险。”
●农民融入城市现困境
法律意识需增强
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共同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学得进城谋生的一技之长,体面融入城市生活,是农民迫切需要的另一份知识给养。
“我参加过市里的培训,但是培训项目太少。”在湖北省宜昌市打工的李大哥说,“免费的项目我不想学,想学的都要交很多钱,再说也就几天时间,学不会。”
“国家有很多培训项目覆盖牧区,专门针对生态移民的培训业更不在少数,但投资标准很低,一个人培训补助只有600块钱,距离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还有很大差距。”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旗委书记斯琴毕力格告诉记者。
“随着农村、牧区生产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会转移到城市中,他们要通过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获得生存技能,从而融入城市。政府必须加大对这一部分农牧民的培训支持力度,增加培训面、自主性和针对性。”李国祥说。
当下,“土地经济”势头猛进。农村土地早已成为“香饽饽”,遭遇多方利益博弈。农地转非的增值归属纠纷不断,毁田、强征、强拆事件屡屡发生。虽然农民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但遇到各种利益纠纷时,仍会有乡里乡亲情面过不去、打官司花销大、对法律知之甚少害怕遭受更大损失等顾虑,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权。
中国公安大学民商法教师王应富表示:“农民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很有必要,我国《物权法》等法律有对农民的土地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给予保护,即将出台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更是就敏感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民要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如在遇到纠纷时要有保留证据的意识、申请法律援助渠道等,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常识培训。此外,还应重点加强农村民事调解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