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办法的办法

  □袁松

  偶尔之间,读到了剑箫的文章,题目是《你会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吗?》。该文朴素而实在、睿智而理性,令人掩卷沉思。这个话题的现实意义很强:老年人怎么养老?是居家养?还是机构养?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96亿。有专家预测2035年前后将超过4亿。这个问题是极为复杂的,简言之:老年人怎么养老?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从表面上看只是养老场所的不同,其实还包含着情感、情绪、心理等多方面的区别。在我看来,居家养老是首选,机构养老是最后的兜底。

  居家养老,对年迈的父母来说是精神慰藉。家是什么?家就是由父母携家庭成员一起衔泥筑巢而成的家园和港湾。那里有着他们的汗水、足迹和体温,也是一生心血和情感的重要凝结。家,不只是养老的场所,更是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慰藉。

  居家养老,对儿女来说是表达感恩的机会。人的生命是从索取开始的。父母在,家就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居家养老就是给儿女提供了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拓展和延续了家的温情、温暖。

  居家养老,对社会来说是平衡供给侧的有效举措。与其他所有的社会需求一样,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规模,需要多元化的养老方式,方能实现老有所养,促进和谐的预期和目标。

  居家养老,对普通家庭来说有着现实的经济意义。相对于机构养老来说,居家养老的成本低、负担轻、压力小,且在情感、情绪、心理上更易接受,其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绝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钱确实是个问题。

  居家养老的好处虽然多多,但对家属、小辈来说有着体力、精力、技能上的一系列挑战,同时还要受制于立场、认知、现实、情感等多种因素。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个“没办法”有着三重含义,一是父母本人确已无力自我料理,二是家人、小辈也真的弄不动了,或年逾古稀,或体弱多病、自顾不暇,三是这个“没办法”不是轻易的自我裁量,而是反复权衡后的艰难认定。“真的弄不动了”,这是家人、小辈的无奈与酸楚,做老人的也要给予理解、体谅与包容。

  父母与儿女是一场美好的人生相遇,而非彼此绑架、互相防备、各自捍卫。其实,父母与儿女就是一对强弱互换着的角色。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与成就不一定有回报,但要是没有爱的投入,就必定没有爱的回报。即便意外地有,那也不是发自肺腑的自主与自觉,而是被道德绑架后的无奈与被迫。对于父母而言,父母对儿女的爱,是福往;儿女对父母的孝,是福来。对于儿女而言,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来;儿女对父母的孝,是恩去。有人说,当父母老了,也要像当初他们爱你一样,去爱他们。尽管很难,但还是要努力地多给他们一些爱和包容。毕竟,他们留给我们的也是越来越远的背影。在他们孤独寂寞的世界里,唯有儿女才能给予他们一抹亮色和温情。福往福来、恩来恩去才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最高境界。

  要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我也只能把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科普
   第04版:视觉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生活
“城中村”的奇幻之旅
骑缝之间
没办法的办法
东方城乡报绿野06没办法的办法 2024-06-14 2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