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 沪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十余载躬耕不辍 为孩子们打开艺术新天地

  63岁的奉贤区青村小学退休教师潘意如至今仍记得,16岁的自己怀揣着理想与热情走上讲台那一天,父亲对自己的教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几十年来,潘意如不仅始终记着这简朴的“家训”,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乡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我和我爱人一家,父母、岳父母、舅舅、哥嫂、妹妹、外甥,一共16个老师。”潘意如说到自己的大家庭,总是满满的自豪。从小,他就看着父母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上课的身影,耳濡目染之下,也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向往。1976年,学校毕业后,潘意如留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至今已经四十余载。作为美术老师,潘意如手中更多拿着的,不是粉笔和课本,而是画笔、颜料和泥巴。

  潘意如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研活动,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激发农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带领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尽情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几十年来,他辅导学生参加绘画比赛,获全国级奖20多项、市级50多项、区级100多项,成绩斐然。

  2015年,地处沪郊乡村的青村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校本美育课程“校园泥吧”。作为大自然的馈赠,泥巴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无须高超的技巧,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发挥创意和想象力,还能玩出“花样”,玩出“新意”。为了做好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彼时,作为美术教研组组长的潘意如带着其他老师一起探索实践,每个作品从构思、设计到成型,他都一丝不苟。每次上课前,他还会确定一个选题并将其画在画板上,带着学生们不断尝试。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作品,他会拍下照片并通过微信发给家长。每次上完课,除了收拾教室,他还会将学生的作品分类摆好,并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2018年,“校园泥吧”课程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其中,少不了潘意如的辛勤付出与坚守。

  如今,走进青村小学的美术教室,映入眼帘的,是课桌上、窗台上、橱窗里摆得满满的泥塑。“肥美的鸭子”“盘曲的蛇”“爬行之王——鳄鱼”“乖巧的乌龟”“朴实无华的南瓜”“活泼的猴儿”,不同主题,不同样式的泥塑作品,都是学生们在潘意如的带领下完成的。“看着孩子们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意,体会艺术的美好,我也很欣慰。”

  还未退休前,潘意如每周要上20个课时,周末还要在学校的乡村少年宫上课,而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仍然每周要上4个课时,还会指导、帮助年轻教师,“我退休的时候学生、家长都舍不得我,我其实也舍不得大家,所以学校就返聘了我,让我继续做了下去。”周六的少年宫也少不了他的身影,有时候,他看到贝壳、塑料绿植等废弃材料,总会拿到课堂上填充学生的作品,学校废弃的柜子,他也拿来改造成为学生们的作品展示橱。

  “我是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潘意如在教学生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他每年都将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和奖金给家庭困难的孩子。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小女孩,那时,潘意如看到她平时穿得破破烂烂的,得知她家中经济困难,就整理了女儿的旧衣服、旧鞋子给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多年后,女孩给潘意如来信,信中说,自己一直留着潘老师给她的那双旧鞋,而且她不仅考上了浙江一所美院,还和潘意如一样成为一名乡村美术教师。收到来信的潘意如顿时流下感动的泪水。

  从教四十余载,潘意如躬耕不辍,也获得过无数荣誉——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优秀乡村教师、奉贤区优秀教师、2018感动奉贤十大人物……不过在他看来,这些奖项都比不上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潘意如有一本家谱,里面收藏了这个“教师之家”16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照片,从父母辈到同辈再到小辈,“我希望这本家谱能够传承下去,而且越来越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 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特刊
   第08版:绿野
四十余载躬耕不辍 为孩子们打开艺术新天地
跨越万里,参与一所大学的“从0到1”
东方城乡报 沪郊02四十余载躬耕不辍 为孩子们打开艺术新天地 2023-09-15 2 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