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土高原老窑洞因旅游而火

  □姚友明

  游客程尚志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旅游时,对所住的杨家岭石窑宾馆印象深刻:“窑洞的外形很有特点,而且里面设施很齐全,能洗热水澡还能上网。这种特殊的住宿体验,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1935年的一个晚上,饥饿且疲惫的中央红军到达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毛泽东就曾在张湾子村村民张瑞生家里的窑洞住过一晚。

  “毛主席他们好像是晚上7点到8点的时候到的我家,当时家里人给毛主席准备了羊肉臊子剁荞面,主席还夸了我父亲,说他做饭做得好。”张瑞生说。

  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住了快一辈子窑洞的徐俊富对窑洞的变迁感受颇深。

  “以前有些土窑洞,第一个不安全嘛,要塌方的话人都没了。现在石窑洞安全而且结实,像我这个窑洞,它再挺个三百年绝对没问题。”他说。

  土窑洞曾经被认为是贫穷的象征,不过延安在2019年就向世人宣告,这块中国革命圣地已经告别了贫困。

  窑洞,这种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目前仍遍布黄土高原。窑洞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隔温隔热作用,即使是在超过30摄氏度的炎热天气下,在窑洞里也能感到凉爽。在冰冷的冬夜,窑洞里的灶台就派上用场了,做饭时,灶台里的热量会传到炕上,使得屋里也变得舒适、温暖。

  如今的延安大学,仍然能看到窑洞。据介绍,延安大学这240多孔窑洞,建于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窑洞群中,曾经走出过路遥这样的文学巨匠。

  “窑洞某种意义上说,孕育了陕北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冯庄乡党委副书记白喜军说。

  2018年起,冯庄乡康坪村将闲置的窑洞改造成了民宿。新改造的窑洞民宿既保留了传统的火炕、土灶台,也安装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村民们把窑洞流转给合作社,每月每孔窑洞能收到200元的流转费用,按照一个院子有4孔窑洞计算,每户村民每年光流转窑洞的收入就能达到近万元。

  此外,有的户主在旅游公司上班,负责打理自己的院子,每月还能再增加一份打工收入。

  徐俊富虽然没有参与流转,但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一年下来也能赚到几万元。

  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去年康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7万元,高于2019年的水平。

  “我们一方面保证窑洞流转费用不降,保运转、保就业,同时帮助村民销售果蔬,通过多种渠道稳定收入。”白喜军指着康坪村蔚为壮观的窑洞群说:“今年的旅游收入肯定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人物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蒸笼姑娘”带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
黄土高原老窑洞因旅游而火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黄土高原老窑洞因旅游而火 2021-06-15 2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