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浦东开发开放纪行(八十四)~~~——浦东高桥镇传承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体现“人民的非遗为人民”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东开发开放纪行(八十四)
家门口的非遗绒绣给百姓带来幸福感
——浦东高桥镇传承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体现“人民的非遗为人民”

  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初夏的浦东高桥镇,洋溢着隽秀欢快的气氛。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绒绣为人民”。根植于百姓的高桥绒绣今日“活”起来,“一直在我们心中”,“因为我们曾以绒绣为生”,“今天绒绣再次走进我们家门口,我们开心”,“绒绣不能失传”——技艺精湛的绒绣,不仅记载着浦东高桥古镇的历史,也承载着百姓的心声。朴实的百姓,朴实的愿望。

  □记者 康晓芳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人民非遗为人民

  家门口的绒绣为百姓带来什么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于浦东高桥镇百姓来说,是个令人开心和激动的日子。

  “因为我们曾以绒绣为生”、“绒绣不能失传”,这是高桥人民的心声。新时代,濒临失传的上海绒绣,迎来它崭新发展。

  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2019、2020年,连续三年入展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博会场馆。

  浦东新区高度重视绒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申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认真做好上海绒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传承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浦东新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桥绒绣馆落座于高桥镇西街139号,是一处文物保护建筑。馆内藏有绒绣大师艺术品40多幅,免费对公众开放。

  “绒绣,在我们老百姓的心中,是营生,也是一种情结。”如此受高桥人民厚爱的绒绣,不是简单的绒绣,如今已是被老百姓称作“我们曾以绒绣为生”的感恩情怀。“代表着爱家乡、感恩家乡、感恩国家等情怀。”高桥镇王先生,曾全家从事绒绣。他介绍,“受我的姐姐影响,我的爱人开始也做起绒绣。”“基本上他们是在50年代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我们家和其他高桥镇上的人家,基本都在做绒绣,其实可以说以绒绣为生活的来源。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绒绣,以绒绣为生。所以说现在弘扬这种非遗文化,其实是很有它的基础的。

  “因为那时我们农村啊土地面积很少,平均一个人只有三分地,所以就要从事这副业来贴补经济来源。”王先生介绍,绒绣作为高桥人生活来源,也凝结着高桥人的辛苦和智慧。“那些细活一般就是要绣很长时间才能绣好啊,绣得平整不平整,手法的轻重,都是需要一定水平的。”

  “我家里面六代人在高桥,那么,对高桥的感情,尤其是绒绣,对我们家人来说是一种回忆,因为我们当时生活来源就靠绒绣。感谢我们政府申请非遗文化把绒绣保留下来,真的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否则记忆就丢失了。”王先生感慨地说。

  “事实上,非遗文化,第一,是一个地区的记忆;第二,弘扬非遗文化,还能提高百姓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艺术素养,提高文化素质。”王先生对非遗绒绣的总结,也代表了众多高桥人的心声,也是对政府把绒绣技艺下沉社区家门口、给老百姓带来的文化福利的一种称赞和感激之情。

  实现非遗文化进村、居全覆盖

  百人绣党旗将在家门口服务站完成

  来自高桥镇村居的一位居民阿姨说,绒绣是我们女同胞喜欢从事的活儿,现在绒绣项目开到我们村居家门口,我们几位阿姨抽空就相约一起来织绒绣,这真有点小时候味道,飞针走线,织出喜欢的图案,或家用、或参加展览比赛,还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我们好欢喜。

  非遗日到来的前一天,在高桥镇42个村居委的家门口服务站,都摆放着整齐的木绷架。有的绷架很大,落地排列;有的绷架很小,安放在桌子上静立。时而会有绣娘端坐在绷架前一坐就是半天,穿针引线,以线为笔,做锦绣图。从2012年高桥绒绣传习所成立开班至今,绒绣传习班从一年两个班增加到一年50个班,人数增加到近500人,覆盖了所有村居委家门口服务站。

  在高桥新城第一居委,楼梯里的绒绣文化氛围扑面,张贴的是绒绣技艺的发展、传承活动介绍。非遗日当天,来自五湖四海的社区姐妹们,正在制作各式绒绣制品。绒绣室隔壁,社区旗袍队还表演了与绒绣有关的节目。该居委丁书记介绍,自2014年她们就开始举办绒绣活动,也算是高桥镇最早在居委举办活动的社区。这里不仅有全家都做过绒绣的技师、绒绣厂退休职员做老师,更有来自小区五湖四海的学员。

  在该社区,“绒绣文化进楼栋“成为亮点之一。“在楼栋党建开始建设时,我们也把绒绣文化放到了我们的楼道里,也是推进我们的非遗文化的一个延伸。我们楼道的居民都是非常欢迎的。”丁书记还介绍,“就因为这边的人,本来就是对生活的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对艺术的鉴赏力也是比较高的。绒绣文化进楼道也是与此相呼应的一项举措。

  在潼港一村居委“家门口服务站”,绒绣助教志愿者刘金娣正兴高采烈地绣着什么?原来是一幅数米宽的党旗。“能在家门口制作绒绣,真的很开心。”“而且今年是党的百岁华诞,遇上了绣党旗,真的更开心了。”

  据介绍,百人绣党旗,是高桥人为党的百岁华诞而献礼的重要一项内容。“在这个历史时刻,用我们的地方特色绒绣来绣党旗,表达我们对党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据了解,百人绣党旗红色主题绒绣艺术品将于6月底完工。届时欢迎大家到高桥一睹为快!

  传、帮、带培养绒绣传承人

  “何冬梅大师工作室“下沉社区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高桥镇还把上海绒绣市级传承人何冬梅的工作室开到了社区家门口服务站——潼港一村居委,成立“何冬梅大师工作室“,为社区绒绣人才培养起到传、帮、带作用。

  自2020年10月高桥镇启动家门口的绒绣传习班项目以来,开设50个班次覆盖高桥镇42个村居家门口服务站,495名社区绒绣爱好者参与绒绣课程学习。

  不同于以往的绒绣传习班,这次的“何冬梅大师工作室”家门口工作站落地潼港一村家门口服务旗舰点,通过绒绣大师与村居百姓的交流互动,实现绒绣技艺的传承,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让非遗走进家门口,走进百姓,走进生活。非遗保护成果让人民共享。

  在每次开班首次的绒绣课上,老师都为学员们讲述上海绒绣的发展历程,教学员如何欣赏与品鉴绒绣作品。通过对绒绣历史文化的学习,加强了学员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讲完了理论知识,学员们当然也是要上手体验一把。新手学员们从绒绣技艺第一步——如何使用绷架学起,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下,大都可以独立将麻布平整地铺在绷架上,独立进行绒绣的制作训练。

  在今年的师资团队中,还加入了第一批课程中选拔出的优秀学员:来自陆凌村的沈秋娟,以及潼港一村的刘金娣作为助教志愿者,老师教居民、居民教居民,真正为“传、帮、带”。

  绒绣课程还加入国画元素,把国画《梅》、《兰》、《竹》、《菊》用绒绣绒制,让学员在课程中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了解更多传统文化。

  另外,开设“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平台,是社区居民追忆往昔、增加交流、重温技术、传承传统的平台。其受众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时间更灵活,充分体现了非遗传习的在地培育、以人为本的宗旨,更加突出非遗保护的“人民性”。

  今天的社区可以看到居民自发利用绒绣作品装扮的公共空间,青少年也可以通过绒绣故事的图文展示了解绒绣的发展历程。绒绣学员精湛的作品成为了文化客厅里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关链接

  绒绣的起源

  绒绣起源于欧洲,1840年,绒绣传到上海,绒绣生产基地一直在浦东高桥一带,有很多受过专门培训的绣娘。绒绣作品的图案基本是西方油画,加工以后,具有立体感,因此还有针尖上的油画、东方油画之称。

  绒绣是用彩色毛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本地绣娘学着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绣出各种图案,并融入苏南刺绣和高桥网花工艺,独具一格的海派绒绣应运而生。在最辉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国营毛纺厂,高桥几乎家家户户也都在加工绒绣产品,订单多到来不及做。产品有地毯、毛毯等,基本销往欧洲。

  绒绣基本内容包含:欣赏性艺术品、装饰性工艺品、实用性日用品三大艺术种类;工艺流程:有创作设计、配线染色、上绷绣制、装裱收边和大型艺术品的特制工序;针法:包括斜针、粗针、细针、攀针、接针、铺针、玫瑰针、莲花针等几十种针法;绣制技术:有拼色绣、仿真绣、双面绣、镶嵌绣、混合绣等多种表现手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人物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家门口的非遗绒绣给百姓带来幸福感
东方城乡报浦东A07家门口的非遗绒绣给百姓带来幸福感 2021-06-15 2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