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军贤
端午节小长假第一天,非遗文化和端午文化进周浦公园展演,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众多非遗文化汇聚:百年前浦东宣卷演唱、江南丝竹合奏、海派芦苇画,还有老农编草鞋、中学生画糖画和剪纸、沪剧、快板。
身穿土布服装的老妈妈在展台前穿针引线做香袋、心灵手巧包粽子,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前来参与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还不时出现三代相聚做香袋包粽子的动人场景。香袋的香,芦苇叶的香,艾草、菖蒲的香,轻风吹拂,香满整个公园。
由浦东新区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2021周浦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56届端午节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为端午佳节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浦东宣卷”的舞台前挤满了游客。周福妹等表演者把古老的曲调,创作了新词,颂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建立的丰功伟绩。游客李娟笑着说:“浦东宣卷用浦东方言演唱,亲切,好听,有味道。”浦东周浦宣卷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是江南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之一,晚清时由苏州传入浦东周浦,与浦东说书、锣鼓书、上海说唱和上海评话一样,属于为数不多的采用浦东方言、化用本地曲调的上海本土地方性曲艺品种。可喜的是,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于去年成立“浦东宣卷”传承传唱队,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传承传唱非遗经典。
远处传来悠扬动听的乐声,周浦镇江南丝竹民乐团的演奏,引来游客纷纷汇聚过来驻足聆听。该民乐团于2017年被上海音乐家协会民管会评为江南丝竹优秀传承基地,2018年度综合考评中获A级乐团称号,被上海市非遗中心评为江南丝竹保护和传承先进集体。 芦苇画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前由“牛班有书”创始人李承翰引入上海,创立了“上海海派”芦苇画。这次展演,李承翰以芦苇的秆为原料,以“一大会址”和“红旗牌”国产轿车为题材,充分利用芦苇的自然光泽、纹理、质感和辅助红色旭日背景,采用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技法,经过选、熨、刮、粘、刻、剪、编、烙、组等十几道工序,创制出形象逼真、构图合理、独具特色的大型芦苇画手工艺品。
芦苇编织是浦东的非遗项目。周浦镇沈西村的施华鑫是一个芦苇编织能手。他用青青芦叶精心编织出乡野中各种形态的蚂蚱等动植物。老施还把芦苇编织传授给妻子朱平云和女儿以及女儿的孩子小宝。你看,她们祖孙三代围在展台前,一起编织蚂蚱,一起手工制作芦苇画,成了这届民俗展演的一大亮点。
你看,八旬老伯王桃生正在展台边,手执一根根稻草秆,麻利地编草鞋。展台上放着好多双已经编好的草鞋。王桃生从小在东海边长大。他说,浦东沿海地区3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稻草、芦苇来编织各类物品,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稻草和芦苇具有特殊的韧性,同时兼具柔、轻和防潮的自然特性。81岁的王桃生,业余用稻草编织草鞋等编织品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
澧溪中学学生剪纸队的队员们在傅老师等老师的指点下,正灵巧地刻动着手中小刀,在人们转眼之间,一幅幅刻纸作品跃动在他们的手中,令观看者惊叹不已。他们刻的“喜”字,“福”龙飞凤舞,喜气盈盈。刻的花鸟等画,更是栩栩如生。傅老师介绍说,刻纸也属剪纸,但比单纯的剪纸更难以把握,学生们经过深入钻研,刻纸作画水准提高很快,经常应邀外出展演。学校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把刻纸作画作为校的重要拓展课。 包粽子、做香袋展台前更是围满了游客。
不少游客争着向包粽子、做香袋的乡村老妈妈学包粽子,学做香袋。朱惠君老妈妈包粽子、做香袋已有50年的历史。她把女儿及女儿的孩子带到了展台前,三代同桌包粽子、做香袋,其乐融融,共同传承端午文化。
自2005年端午节起,周浦镇周东村等乡村的沈寅芳、沈桂芳等20多位老妈妈坚持16年参与周浦小上海端午节民俗文化展示会。她们曾应邀到过南京路第一食品店、江湾五角场、奉贤南桥、长宁区等地举行包乡土粽表演,还应邀到过上海电视台录制与知名演员一起包乡土粽的节目。你看,沈桂芳包的箩蒲粽很有特色,方形的似旧时的箩蒲。箩蒲是旧时农家用来装稻谷等粮食的竹编器具。现在包箩蒲粽象征着新时代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也是对古时箩蒲的记忆。老妈妈们都有50多年的包粽历史,包粽的技艺堪称一流。展台上放着三角粽、桑蚕粽、扎粽、小脚粽、迷你粽等她们包的粽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