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档案】 何杨阳,2018年6月返乡。上海土是宝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松江区青联常委。该合作社联合上海中航欣盛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在新浜成立华东地区首个无人机农业应用场景实训基地;经国家航天部门将“松江大米”种子送入太空,与松江水稻研究所合作进行返地培育;与新浜成校共同成立“蓝色新浜”学习点,开展无人机“植保飞手”农民培训;“土是宝”品牌大米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创业感悟】 “绿色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记者 贾佳
2018年,准备回松江新浜乡村时,“90后”何杨阳与周围的同学并没有太多不同,从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过两年。可回乡之后,他的人生像是走上了一条航道,被引着,也被自己推着,在无人机与农业交叉的圈子里,成了一名不大不小的“带头人”。
3年多来,这位在同村家庭农场主眼里“还很年轻”的带头人,做了几件并不多见的尝试:在合作社成立了无人机飞手植保队,累计为周边农田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4万余亩次;与新浜成校合作,开展无人机植保培训,培训出了40多名无人机“飞手”,“飞手”服务为农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为全镇提供机械化插秧服务,对杂草稻防控收效明显;合作社把“松江大米”种子送上了太空作“航天育种”,与松江水稻研究所合作进行返地培育;带着“土是宝”品牌米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去年,合作社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中国移动等相关部门一同针对农业技术、农业装备以及农业管理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建设探索。
很明确,这位“90后”带头人是带着创新来的。2018年6月,何杨阳回乡。在新浜镇林建村,他组织成立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时,一座无人机应用实训基地也同步在这里落地。那时,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正在起步阶段,何杨阳有这样的初衷:借助无人机优势,让田间植保、施肥变得精准、高效、省力,以科技种出生态绿色水稻来,就能有效减少农业种植药、肥过量导致的面源污染了。
2018年,是转折年,也是起步年。准确地说,是他探索如何把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的开始。因为家族和毕业后工作经历的缘故,此前,何杨阳对“无人机”的关注比较多;可虽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对怎么种田却真没什么概念。看准了“科技农业”方向的何杨阳,得从“水稻是怎么长出来”的学起。
合作社自营种植有570亩水稻田。对何杨阳来说,好好学种田,不是为了按部就班把水稻种好,而是为了突破。从哪里突破?“精准度。”何杨阳说。
比方,一台植保无人机如今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80亩左右,是人工作业效率的40倍,喷洒效果也比传统好得多。因为成本划算,越来越多家庭农场主看到了应用潜力,前来“购买”服务。可是,无人机参与种田,不是一件只会操作机器就行的事。“像药与水、肥与水的配比,这个精准度关系到产量,关系到成本节约程度,也关系到水稻的健康程度。”何杨阳说,近两年,他的田块一直以做实验的思路来种。用不同方式有机肥作土壤改良,再与无人机的喷洒次数和“药肥比”相匹配,一季稻种下来,对产出情况做测算,“目的是希望得到一个更优数据,从而形成更精准的服务标准。”
再比方,无人机不仅可以进行农技植保,还可以实现对农业规划、农情资源的梳理和巡查。通过数据获取,可以准确记录水稻生长过程。而这些实时监控,为种稻做更多分析研判,提供了第一手数字化材料。
要掌握最新情况,摸索不同的标准和方案,何杨阳得埋头在田里干。“当无人机比农民还‘懂’农业的时候,农民就不必再那么辛苦了,但种出的大米一定好。”何杨阳设想如此。
可无人机对他来说,又更像是个载体,承载着他对未来农业的理解和规划。“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尝试和改良,让设施技术与农业技术不断融合,从经验中提炼出更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土壤和稻种是种好大米的关键。”近两年,何杨阳的试验田尝试与中国中医农业产业联盟合作,采用中医理念改良土壤的办法调节种植区微生态环境,引入中草药制剂进入稻谷浸种、播种的过程。他的大米品牌“土是宝”,也以生态种植的理念亮相了“进博会”。
把稻种送入太空,又是另一种尝试。去年6月,1000粒的“松江大米”种子送入太空,经过3天“航天游”回来,有可能发生怎么样的变异?何杨阳交给松江水稻研究所的种子,目前,已在南繁基地育出了第一茬。“初步预判,会带来更高的产量。”一个接一个“试验”,让他对未来农业所带来的可能性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