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档案】 沈峰:生于1974年,上海资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5年,他放下从事多年的石材加工生意,回资福村承包149亩土地种植水稻。2016年,他牵头成立上海资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怀揣田园梦,用心做农业,沈峰被评为奉贤区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并当选为奉贤区第五届人大代表。
【创业感悟】 “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从事农业,要讲情怀、肯舍得,要做就要做得与众不同。
□记者 张红英
说起自己的农创故事,自幼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沈峰,多次提及“情怀”两字。“我对农村、农业是有情怀的。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朴实无华的言语中,透着坚毅和韧劲。
多年的商海历练,让沈峰在转型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之后的农创之路走得决断和与众不同。
2015年,沈锋承包了村里的17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沈峰坦言,当时是为了“找回儿时的农村记忆”,圆心中的田园梦,但多少有些“玩票”的想法。不过真正回到田间地头,他对农业有了认真关注和思考,也有了发展目标——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生产受市民欢迎的优质农产品。
秉持做绿色农业的念头,沈峰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首年试种的“贤稻香”生态种植大米上市后就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
2016年合作社成立后,沈峰更坚定了做生态农业的想法。
沈峰开始学习种养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稻鱼共生互利结构原理”,努力在机械化的“省力”和精耕细作与追求品质的“费力”间寻求平衡。他还多次开车到江苏盱眙,向当地专家请教小龙虾-水稻种养技术。将近一年的“原生态”“高科技”实践后,合作社种植的“南粳46”获得2016上海市稻米评比三等奖的佳绩。
探索农业“互联网+”。沈峰认为现代都市农业“小而精”可以改变传统农业作业模式。他在合作社辟出了30亩开心农场,通过可视化种植、扫码追溯生产地、微信群互动、闪送到家等,为市民提供农产品种植体验与自助服务。沈峰将目标群体锁定为对高品质农产品有需求的居民,推出认领水稻、蔬果基地,并让认领者共享农产品实时可视化生长收割全过程。
沈峰做事有魄力,对于看准的事情他往往舍得投入。他把做生意时敢闯敢试不怕输的劲头,也用在了他的农业事业上。树葡萄又名嘉宝果,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的热带水果,在上海地区很少有种植。去年,沈峰以500元一棵的价格,从外地引进了800棵9年龄树葡萄,种植在10亩大棚里。今年,这些树葡萄就可以开花结果。届时,合作社又将多一种可以采摘的蔬果,活动体验将更加丰富。
在一次学习培训活动中,沈峰结识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武天龙。得知武教授研究开发出了一种适合上海地区种植的油豆新品种,沈峰便诚邀武教授到资福合作社基地进行示范种植,并开设讲座向村民普及种植技术。这一油豆新品种纤维化低,口味好,嫩果、老果均可食用,市场销售前景良好。沈峰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资福串串红。今年,沈峰发动村里的70户村民一起参与,在宅前屋后违建拆除后的零星空间统一开展油豆种植。沈峰向村民承诺,合作社无偿为他们提供种子,并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及管理。采收后的油豆则交由村里统一收购。届时,沈峰再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资源帮助村民销售。
“为啥做这件事?因为我是村民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我想为村民做点事情!”沈峰说,“我希望合作社能通过产业兴旺,帮助村级经济发展,更能分享资源带动村民增收。”
资福合作社的1000多亩土地种植面积,主要种植早、中、晚多个品种优质水稻,还有桑果、树葡萄、蓝莓、草莓等特色精品展示区。每到蔬果成熟时节,合作社便会接待一批又一批前来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的市民。合作社不搞农家乐,沈峰把采摘客人介绍到离合作社不远的村集体办的农家会所就餐。仅去年5月一个月的桑葚采摘季里,农家会所就接待150多桌采摘客人用餐,既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让在那儿工作的村民厨师和打零工的帮厨村民有了笔收入。
资源积累和共享,这是沈锋一直非常看重的理念。他善于利用各种平台对农产品进行推广宣传,通过达成自产自销,省去中间环节,形成将利益掌握在种地者手中的农业运营模式。沈峰一直珍惜培训学习机会,虚心请教业内专家,并与其他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沟通交流,以了解最新农科技术和农业资讯,实现彼此间的团结互助。
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树立了“带领周边农民兄弟共同致富”的发展方向。随着新型农机具、育秧基地、烘干房等设施设备的逐步完善,沈锋与合作社努力做到了服务一方,带动周边40多户家3000多亩家庭农场走上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