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准确理解农业供应链区域化与全国化的关系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姜长云

  国家发改委

  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核心提示]

  推进现代农业供应链建设,应该坚持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取向。在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把加强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管理不宜简单模仿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加快发展,许多地方农业托管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有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领军企业,成为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日益增多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企业把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其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推进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基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在鼓励各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各显其能的前提下,鼓励将推进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支持本土化区域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上,允许、但不鼓励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重点推进全国性网络建设。

  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角度来看,支持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应该采取“多链共舞,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为重”的原则。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打造全球供应链,这对于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市场扩张升级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农产品全国供应链,介于打造全球供应链与打造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供应链之间。近年来,部分行业领军企业基于自身实力、先行效应和对外联系渠道畅通等优势,凭借交通物流日益便捷、冷链物流设施日益完备等有利条件,加强对高端市场和一线城市的开拓,推进农业托管服务全国性网络建设,形成“买全国、卖全国”发展态势,甚至积极进行“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探索,这是值得肯定的。在一些特色化、小众化、优质化农产品生产领域,情况更是如此。这些领军企业的经验富有启发意义,但对多数涉农行业和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实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对外联系渠道等局限,不宜简单模仿。

  夯实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农业供应链

  就多数地区的农业和涉农企业来说,夯实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农业供应链,才是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这有利于产生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有利于涉农行业、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地缘、市场和社会网络优势,更好地实现扬长避短并培育竞争能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与在地文化和环境等融合发展;二是有利于优化涉农供应链的风险和机遇管理,减缓牛鞭效应对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波动的放大作用,培育需求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农产品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三是有利于减少大跨度、长距离运输带来的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和产品损耗,增进食品安全和消费体验,培育绿色引领的农业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地产地消在欧美特别是日本广受重视,也有类似原因。近年来,崇尚本地化食品、食品短链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对现代农业供应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功能缺陷的矫正性质,虽然对应的农业或食品产业发展模式还难以根本替代现代农业供应链或现代食品产业体系,但其思维方式的借鉴价值还是值得重视的。据此也可以看出,应该进一步重视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供应链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供应链建设,应该坚持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取向。由此可以很自然地衍生出一个结论:在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把加强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借此,有利于增强农业托管服务网络的本土根植性、区域根植性,更好地带动农户和本土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服务主体结合自身条件推进参与式创新发展;有利于减少因农产品大跨度、长距离运输引发的农产品损耗、碳排放问题和疫病传播、供应链中断风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对梯级节点城市和广域农村、城市服务业对农村服务业特别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的引领带动功能,培育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强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本地化、区域化的重要性,还与服务特性有关。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消费的同时进行性,相对于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强调服务的本地化具有特殊重要性。

  当然,此处强调在推进农业供应链建设中,要将推进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并不否认要用开放思维推进现代农业供应链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更不否认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地推进农业供应链向外延伸拓展,直至打造全国、全球供应链的合理性;只是强调推进现代农业供应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夯实基础。将此推广延伸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如果有的行业领军企业有条件、有能力开展全国性网络建设,我们在政策上应该允许,不应给予限制。但鉴于我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发展在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对于开展全国性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也不宜过多鼓励。如果鼓励,应将重点放在支持其为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发展赋能上,促进其更好发挥服务商的服务商作用。

  新科技助推打造智慧供应链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呈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为推进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打造智慧供应链创造了条件。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打造农业智慧供应链寄予厚望。漠视这种趋势,很容易错失我国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的良机。但对农业智慧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防控和应急响应机制,也可能形成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不仅要看正常时期,还要注意面对异常时期或灰犀牛、黑天鹅事件能否经受住考验。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的非洲猪瘟疫情、2020年1月下旬以后一度在全国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重要教训之一是要加强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供应链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因为这有利于减少农资或农产品的大范围、长距离运输,规避由此加重重大传染病疫情扩散对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影响,增强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农产品供给保障。这与加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现行政策也可以很好地衔接起来。

  况且,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发展在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新业态新模式”,对其形成演进和市场化运作规律客观上需要经历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把常态当例外”“混淆常态、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现象。许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企业的运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市场前景很好,当前不亏很难,赚钱曙光渺茫”。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从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做起,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发展的风险防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盲目追求全国性的农业生产托管网络建设,很容易陷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华而不实,有现在没未来”的困境。一旦遇到重大灾害和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很容易因“远水不解近渴”“中看不中用”,而破坏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甚至丧失对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撑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建设,鼓励从本土化、区域化、都市圈一体化做起,待夯实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后,再逐步开疆辟土,拓展网络边界,培育跨区域、跨行业集成服务能力;或从农机作业、农产品销售等特定领域率先突破,积极稳健地探索在更大区域直至全国建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这应是多数地区建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的有效模式。

  (摘编自《中国乡村发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A04版:政策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养殖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T01版:特刊
   第T02版:特刊
   第T03版:特刊
   第T04版:特刊
   第T05版:特刊
   第T06版:特刊
   第T07版:特刊
   第T08版:特刊
准确理解农业供应链区域化与全国化的关系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A03准确理解农业供应链区域化与全国化的关系 2021-03-02 2 2021年03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