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能过于乐观
2013年全国范围内的例行检测显示,蔬菜合格率96.6%,畜产品合格率99.7%,水产品合格率94.4%,水产品产地合格率达到98%以上,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日前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公布实施之后,监管水平得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合格率总体上是上升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6日也表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上逐年上升,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打击“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的专项整治、大力推进机械挤奶、推广规模化养殖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韩长赋同时强调,在一些地方、一些品种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超标,有的养殖场户饲养中非法滥用添加剂等,这些问题确实时有发生,因此还不能过于乐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曾表示,现阶段面对数量众多、小而分散的生产主体,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韩长赋分析称,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监管能力薄弱,监管不到位。过去很长时间内大家关注的是怎么样吃饱,监管体系从上到下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到了县乡,很多地方都没有监管机构。由于监管不到位,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低。二是与生产方式有关。我国的农产品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规模小而散,监管难度比较大。此外,在农产品消费上,我国和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是千家万户吃鲜活,基本上是活鸡活猪活鱼,甚至是“千里运输,现宰现杀现吃”,这种消费方式也会增加安全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总裁张天任认为,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食用高残留农药、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使食用农产品在源头就存在安全隐患。
●从田间抓起
推动规模化、品牌化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长包满达认为,生产农副产品的企业应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努力,并建立全程质量可追溯系统,进行全产业链管理。“由于种子、化肥质量和种植方式等的不同,农户散种的农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包满达说,有了规模就可以推进标准化种植,不仅提高产量,农产品品质也有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绥化市市长王金会也认为,食品安全要从田间抓起。传统农区应坚持从抓“田间地头”向“市场端头”转变,加大产业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加绿色食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推进粮食大市向绿色食品大市转变。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基地,再通过组建绿色食品物流,建立绿色食品直销店、代销店等方式,形成完整的绿色链条。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朱保成、张桃林、牛盾、刘身利、钱克明、薛亮六名委员的联名发言中建议,应把品牌培育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区域、行业和企业等多个层面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促其有序发展。二要完善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关法规体系,加强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护农产品品牌及其知识产权。三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做大做强。四要加大农产品打假治假、严禁虚假广告、查处滥用区域品牌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并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和完善农产品品牌推介和认定平台,强化对相关主体行为的监督。
●执行最严格的监管
建立有效的质量追溯体系
农产品面临的监管任务艰巨复杂,但也是必须解决的。韩长赋称,“我们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也包括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事实上,在“管”的层面已不少举措。发改委确定的今年农村经济工作七大重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业部今年初印发的《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提出要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全面展开,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基本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到8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基本健全,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
刘振伟表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必须持“零容忍”态度,着重在三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持之以恒地抓标准化生产;二是污染防治的问题;三是持之以恒地抓市场准入。同时加大舆论监督,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曝光。张天任代表建议尽快理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将现行多部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模式,逐渐向一个或数部门集中监管模式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集团董事长严琦指出,我国目前的质量追溯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追溯体系太多太杂,有农业部农垦局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商务部的猪肉蔬菜质量追溯体系,还有部分省市针对别个产品也启动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部分中介组织和食品加工企业也在打造质量追溯系统;二是各追溯体系都有自己开发的追溯信息系统,且每个系统的最终追溯诉求都不相同,各系统之间也没法实现信息共融共享,国家重复投资,企业重复劳动;三是由于质量追溯搞得太多太泛,各系统追溯的深度和精确度也不一样,追溯的手段也有不同,致使各追溯系统缺乏权威性。
严琦委员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只保留一套质量追溯体系,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的追溯链条,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使之成为类似QS认证,成为企业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
胡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