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源中农村学子趋“边缘化”
淳安县是浙江西部的山区县,经济相对欠发达。该县最优质的高中——淳安中学,生源65%来自农村。
淳安中学有过“辉煌”:1998年,6人考入北大、清华;2005年,8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些年淳安中学在杭州横向比,不亚于市区的名校。”淳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时任淳安中学校长管社平回忆说。
但到了这几年,能考上这两所顶级名校的应届生人数,骤降到“极个别”。“旁人总觉得是学校水平不行或者抓得不紧,成绩才滑落这么大,其实很委屈。”管社平说。
无论是北大选定的具“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的学校,还是清华划定的自主招生“优质生源基地”,都没有淳安中学。同时,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带来的小部分受益者加分,使得高分考生之间的竞争更为白热化。
“原来考入全省前100名,填报北大、清华,录取没问题。如今有了加分因素,只有进入前50名,才敢填报这两所。”管社平说。
杭州一位教育学者分析说,名校的自主招生,都存在不低的“隐形门槛”——除了学业成绩,学生还要有学科竞赛高级别的获奖,或者突出的才艺能力,恐怕只有省会城市或者教育发达县市的少数重点高中学生才“玩得起”,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别说没有培养意识,光培养费用都负担不起。
●农村学子“提前出局”
在采访中了解到,更多的农村孩子,早在中考甚至中考之前就“提前出局”。
“现在的改革方向是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好事。但对农村教育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浙江省青田县教师任泓旭说,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意识等多种因素,也阻挠着农村孩子的升学。
任泓旭已连续带了两届初中毕业生。这位“80后”教师能把深山中留守孩子的中考成绩教到全县第一,却挡不住孩子离开学校的脚步。2010学年他带的班级中,初三上学期没结束,就有七八个孩子离校去打工;2011学年,他拼命鼓励孩子们升学。全班23人,有11人考上普高,12人考上职高。
“素质高考”不可逆。为了保障农村孩子获得公平的“上升权”,目前一些高校也针对农村生源的弱势地位进行补救。
2012年11月启动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工作中,其“自强计划”的选才范围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等同)的2000多所县级及以下中学。
又如南开大学,自主招生中专门为西部特殊困难地区的70多所中学提供了140多个“校荐”名额,约占分配名额总数的8%。
但一位985高校的招生负责人表示,学校在自主招生环节有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寒门学子的机会增加了,但在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下,确实存在劣势,而且关键还得看高考成绩。现状常常是:名额给了,但是合格者不多。 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