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舒鉴明
北干山农民工子弟小学,共有800多个农民工子女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安徽、贵州等19个省份的农村,随进城务工的父母到松江佘山就学。如何让这些原本基础较差、学习上有自卑感的孩子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发起,在学院党委的支持和统筹规划下,该院和北干山小学于2011年初启动结对支教。
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北干山小学,给小学生教的内容各不相同却各有特色,他们根据自己的专长,有的教孩子折纸,有的教孩子美术,有的教孩子手语……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课堂的气氛变得相当活跃。那些原先上课闷声不响的孩子变得喜欢提问题了:“老师,你看这样子,对吗?”这时小老师会抓住机会表扬一番,“对的,真聪明!”
在与北干山小学结对支教的活动中,学院党团支部的党团员们和大学生志愿者不辞辛劳,不断摸索有效的授课方式,通过建章立制,逐步形成了适合民工子弟学习发展的教学模式。2011年暑假,这一活动被团市委纳入“牵手爱心行集中行动日”活动当中,开展了“暑期兴趣班”,并获得了两项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
为了给小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增添有趣味的知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对支教的活动逐步以每周三下午进行教学固定了下来,同时拓宽了活动内容,扩大了帮扶面,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家庭父母工作现状调研、艺体类课程辅导、来沪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农民工子女在沪心理发展情况调研等新项目。于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有了每周的“快乐星期三”。
“以前,我们学校主要以教授基本的文化课,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副课少有涉及。现在,大学生志愿者来校支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关键是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北干山小学的朱校长告诉记者,农民工子弟小学流动性很大,许多从遍远地区来的孩子,刚入校时很不适应,有了这些既动脑子又动手的“副课”,在小朋友们的相互交流中很快地融入了学校生活。
来自湖北省孝感的张亮小朋友,2010年9月进校就读,由于性格腼腆成绩又差,学习没动力,活动不积极。自从有了华政兴趣班学习之后,让他对书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每逢上书写课,他都能按照老师要求来做,书写得特别工整。在老师和大学生的鼓励下,每次的习作都被当成课堂上的范文。从此他不再是默默无闻了,而是慢慢地成了班级里的领头人。浙江乐清的滕清小朋友,初来学校时基础较差,就是兴趣学习改变了他,随着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到了期末考试,他居然得了一个全班第一。
今年暑假,在团市委、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政法大学团委、松江团区委、松江区佘山镇北干山村的大力支持下,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结对支教活动秉承一贯的宗旨,把北干山小学暑期兴趣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根“华政爱心”接力棒,一组高质量的教学课程,一支优秀党团员为主体的精英队伍,一套严密的反馈机制,一份对民工子女的深切关爱,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添加“兴趣培养”,以弥补农民工子弟缺乏兴趣引导的空缺。开学了,目前“快乐星期三”这项活动在北干山小学正不断地向纵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