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 “三关” 融入西部
杨春英到了重庆,第一顿饭菜,就让她辣得两眼直淌泪。杨春英不习惯辣味,可重庆人喜欢辣。“融入西部,先得从生活开始”。好几次她基本上吃“白饭”,后来她向厨房要了一碗白开水,让菜肴在白水里“漂一漂”,稀释后的菜果然减轻不少辣味。
小杨上班后,发现社区群众对“上海普通话”听大不懂。“语言不通寸步难行”。小杨向同事请教,向居民学“重庆普通话”。她探索出以普通话为基调,辅以重庆地方口音,再放慢语速,大家反映能听明白意思。到了8月份,当地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租借的办公楼常常发生断电,小杨总是汗流浃背。同事们帮她开门通风,有好几次小杨干脆到社区或商场去,既避开断电高温又联系群众。不到半年里,杨春英连闯“三关”,成为“半个重庆人”。
知难而上 尽显智慧
杨春英到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办事处党政办不久,就遇上年度党员信息统计。由于当时基础台账有误,汇总时与实有数发生了差错。不过杨春英还是扛住了,经过加班加点采集校对,如期完成了任务。2012年6月下旬,杨春英接到上半年度的“党员信息统计”任务,当时她第二年的志愿期将到,而且统计的时间很紧。杨春英二话不说就着手工作,她先将9个社区两个“两新”党组织的基础台账理清,还帮助社区把基数“轧准”,直到准确无误地完成统计才离开岗位。
杨春英还协助共青团、党建信息平台、食堂后勤等,快乐地做着“配角”。至今印象很深的是食堂后勤,炊事员购进的油、米等副食品,都由小杨一一核对,既繁杂又得罪人。小杨明知是难事,可她从不推辞。上班前小杨先到食堂,查验购货凭据,清点实购商品,“银货符合”后才同意报销入账。机关职工信任小杨的公正,都愿意请小杨转告改进食堂的建议。
不图回报 又展新航
杨春英回到家乡后,有人问小杨是否后悔当时的冲动,回来后是否有照顾政策。对此小杨总是坚定地说“我选择去西部决不是冲动,我不后悔,也不图任何回报。”杨春英一年合同到期的时候,她有选择回家的机会。可杨春英毅然答应当地领导的挽留,情愿只拿每月600多元生活补贴。
杨春英出身在金山漕泾镇海边一个村子里,从小在温馨的家庭里长大。去西部重庆工作,环境条件相差甚远,两年里杨春英确实经受住了考验和磨炼。问及当时的真实想法时,杨春英认为“80后”青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也应该有报恩国家的思想。现在杨春英又按照她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起航了。最近她已经报名参加了金山区人力资源培训班,把两年来的实践再提高一步。同时她报名参加“专升本”文化学习,为精彩人生增添动力。
通讯员 汤妙兴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