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4组村民张雪琴特意将收拾好的厨余垃圾投到标记“可腐烂”的垃圾格内,垃圾桶的另一个隔间收集的是“不可腐烂”的生活垃圾。像张雪琴处置垃圾的村民如今遍及水库村。作为本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水库村,现在每个家庭的家门前都放置了这样的垃圾分类桶,将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投入不同的隔间,并且逐渐成为水库村村民的生活习惯。“可腐烂、不可腐烂,分起来很简单,垃圾桶也变得更清爽了。”张雪琴如是说。据漕泾镇市容环境事务所党支部书记熊辉介绍,作为金山区首家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的街镇,正在漕泾镇居村推广普及开来。
“垃圾围城”和“垃圾围村”的现实压力,让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推广变得越来越迫切。从2018年9月起,漕泾镇探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并在全区建设首家湿垃圾处理站,减少厨余垃圾近80%,并实施资源化利用。
“垃圾围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大量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据了解,漕泾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30吨,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占一半以上,垃圾清运处理不堪重负,其全年清运和清理处理费用达50多万元。而农村垃圾中占重头的厨余垃圾分拣、烘干、粉碎、发酵处理就可当肥料还田。由此,2018年9月,漕泾镇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
“水库村、护塘村、海涯村及阮巷村作为先行试点单位。”熊辉告诉记者,2019年漕泾镇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将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在城市推行了十几年,成效尚且不大,在农村能否实行?熊辉说,作为试点村的水库村探索“N+7+1“的机制,即经过农户一次分拣的垃圾,再由村里的7名保洁员收集并二次分拣,同时村垃圾站的1名工作人员进行三次分拣。这样经过全民参与和层层把关,村里的垃圾分类机制运行良好,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以前,早上过来,垃圾都堆在一起,臭气熏天。现在好了,垃圾也变清爽了,环境也变好了。”潘勤云是水库村里的垃圾房的管理员,对于垃圾分类带来的改变感触颇深。
源头分类,这是迈出了垃圾分类减量的第一步,漕泾镇在全区首家建设的湿垃圾处理站,让农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走完了“全程”。熊辉介绍,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可将分类后的湿垃圾进行烘干粉碎,在原来基础上减量80%,同时待发酵完成后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据了解,目前湿垃圾处理站日处理可以承载2吨,可基本满足四个试点村的湿垃圾处置需求,接下来在全面推广后,将相应扩大处理规模。另外,为了减少湿垃圾处理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处理站选址人烟稀少的地方,并实施封闭式作业,产生的废水经过滤池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