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军
从园艺公司老板跨界成为蔬菜种植“新兵”,再到中国鱼菜共生领域的拓荒者,刘永军创立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后,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并用十年时间打造出7200平方米的“鱼阡陌”鱼菜共生示范基地,在长三角沃土上书写出上海现代农业的创新样本。
□记者 许怡彬
“我总得有一些人无我有的东西。”十年前,刘永军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承包下100亩菜地转型纯蔬菜种植。这位外表憨厚的山西汉子,骨子里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新闻联播里的命运拐点
2011年的某个夜晚,新闻联播里反复蹦出的“三农”词汇让刘永军开始意识到,“或许农业是个不错的方向。”此时的他,成功经营着一家园艺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居安思危的刘永军开始思考,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农业或许会成为一片蓝海。
彼时的刘永军已在上海打拼数年,从打工仔到拥有房产车辆的园艺老板,他的人生轨迹本应沿着都市中产的既定路线延伸,但当他驱车经过青浦的稻田,骨子里对农村的亲近感总会不断浮现。这种割裂感在2011年达到顶峰,他带着园艺公司积累的资金,在练塘镇签下了第一份土地租赁合同。“当时土地竞标的对手是海底捞,最后我们拿下了100亩,海底捞租赁了其余土地。”
为何选择青浦练塘?“我做园艺那段时间经常会搭车往返青浦,有一次车辆驶至练塘,一抹金灿灿的暖阳照进车内,我们就觉得和练塘很有缘分,是个好兆头。”刘永军打趣道。
“那时候,我对蔬菜种植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站在100亩菜田前,这位曾经的园艺行家自嘲道。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开始,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9字原则”:先生存、后发展、再提升。
头几年,刘永军从零开始学习干农业:吃住都在基地,了解记录绿叶菜种植规律,向土专家、老法师请教种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的细枝末节,寻求农产品营销的各种出路。凭借在园艺行业积累的经验,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渐入正轨,种植面积也从100亩地扩大到了500亩,基地生产的蔬菜营销路径也已打通,看似蒸蒸日上的背后,刘永军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阳台上的“诺亚方舟”
如何寻求更大的突破,构建合作社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创业之初就萦绕在刘永军脑海中的问号。
2015年,当同行们陆续建立起品牌壁垒时,他却陷入更深层的焦虑——传统农业的红海市场,留给后来者的空间正在急速收窄。纵观同行们,他们有的规模大、技术好,基地面貌和生产管理遥遥领先;有的世代务农,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与人脉;有的已发展为龙头老大,在市场营销上占据话语权……相较之下,自己的合作社有什么过人之处?“‘人有我优’已难实现,那就想办法做一些‘人无我有’的事情吧!”
转机出现在2015年市农广校组织的一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上。
授课老师提及的“种养结合”模式,让刘永军第一次了解到种养结合具体案例,“当时那节课的老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我都已经不太记得了,但这么多年来我就记得他的一句话,‘种养结合可以提质增效’。”传统大棚种植的土地,由于持续的耕作会让土壤肥力透支,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如果可以用种养结合的方式,既能解决土壤肥力问题,又能实现提质增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有了这个想法后,刘永军一头扎了进去。当时的种养结合还是很新的理念,形式上也大多局限在鸭稻共生之类的,没有蔬菜方面的案例,在网上搜索,也只能得到零星的碎片化信息。没有现成的理论支持,就翻阅专业网站寻找相关知识点;没有完整的系统照搬,就海量搜索国内外类似的种养结合信息。“整整20天的日日夜夜,除了吃饭和睡觉,我都在疯狂地搜集整合这方面材料,最终初步草拟出一个鱼菜共生ppt,也就是现在系统的最初模板。”
其中还有个小插曲。一开始,刘永军了解到某地有一家专门做“鱼菜共生”的企业,就想上门讨教学习,对方给到的回复是:要参观可以,得买门票。到现场后,但凡他想请教其中的技术问题,都被以“想要了解,就要以50万元加盟费进行加盟”为由拒之门外。“50万元应该够我自制一套系统了吧,自己研发,整个技术还都掌握在我自己手中。”刘永军心里一盘算,就决定自主研发。
浦东家中的阳台变成微型实验室:0.3立方米的旧鱼缸、两个就地取材的红色塑料菜筐、从建材市场背回来的火山岩,组合出“鱼菜共生”模型的雏形。鱼缸放在下面养鱼,一开始选的是观赏鱼,鱼缸上的菜筐用来种菜,用陶粒、鹅卵石、火山岩等混合使用替代传统泥土种植绿叶菜,两者通过塑料管进行连通。将鱼缸里的废弃物作为养料输送给菜圃,不浇水、不施肥就能让绿叶菜实现健康绿色生长,整个系统里的水经过蔬菜净化后,再用来养鱼,这样循环利用,还解决了尾水排放的问题。
“就像照顾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他笑着回忆道,整整365天,他成了白天管理农场、夜晚研究“鱼菜共生”的“偏执狂”,几乎每天往返于浦东的家和青浦的基地,汽车仪表盘里一年4.5万公里数记录了那段“疯狂”岁月。妻子调侃他对鱼比对儿子还上心——当时刚满两岁的幼儿,常蹒跚着脚步在鱼缸边才能找到父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试验,跨过大大小小的坎坷,在“养死”了5批鱼苗后,阳台里的鱼缸水质得到了控制,绿叶菜健康生长,缸里的鱼也肥美健壮,“成了!”刘永军兴奋地将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和同事。注视着鱼缸里欢腾着的鱼儿,这个小小鱼缸仿佛是一艘驶向农业蓝海的“诺亚方舟”。
让系统在实践中更迭
要将阳台里的试验模型应用到生产大棚,刘永军选择了亲力亲为。8米×28米、224平方米的联动大棚里,他和同事实地测量、画图设计,用混凝土砌出一个个鱼池,鱼塘的两边是种植蔬菜的木质菜圃架子,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再在鱼塘上面铺设木板作为人行过道……2016年夏天,刘永军的第一套“鱼菜共生”生产试验系统落成。
“当时每一个细节都是我自己亲手去做的,一方面是为了省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这个系统是最清楚的,自己制作能确保系统里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追求完美的他,唯有事必躬亲才能放心。
经过两三年的运转,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系统的缺陷日渐显现:长方形的鱼池不方便捕鱼,也限制了鱼群的运动空间;原有的设计理念已经落后,立体空间的架构让鱼池缺少光照的劣势凸显;鱼粪容易堆积在底部,难以清除。2019年,基于上述实际运行中的问题,第二代模块化鱼菜共生生产试验系统经过迭代升级,应运而生。
改造后的系统在鱼池的造型、材质以及种养比例上作了进一步提升和调整。摒弃容易腐烂发霉的木头和塑料布,并充分利用了水流的动力学特性,采用了圆形大鱼池设计,当鱼群游动形成漩涡时,鱼粪随之聚集在池中心排出鱼池。
仅时隔一年,第三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模块化“鱼菜共生”生产系统问世。
这一次的更新却源于一次惨痛的教训:因给鱼池供养的输氧管道出现漏气,夏季高温的情况下,仅一个小时,这些高密度养殖的鱼就全部因缺氧翻白了。如果在缺氧的第一时间能发现这个问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痛定思痛,刘永军决定给系统加入数字模块化,即给鱼池加装收集器,这个被称为“魔盒”的设备,可实现对大棚内空气温度、水溶氧量、pH酸碱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各类数据第一时间被发送到云平台。一旦某一项指标出现问题,便开启自动报警,管理人员收到信息后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据介绍,该监管平台已接入上海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对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谈到系统的更迭速度,刘永军表示,第一代系统问世后开始受到关注,第二代到第三代之间仅时隔一年,得益于市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等单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攻关,实现技术突破,这是农业科技产学研融合推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而如今,在原有2200平方米设施大棚的第三代“鱼菜共生”系统基础上,又将其应用到常规蔬菜设施大棚中,通过预埋管道,实现不同区域的鱼池和蔬菜实现“共生”循环,为系统的广泛推广提供可能。这是刘永军设想的第四代雏形。
正如该系统品牌名称——“鱼阡陌”所蕴含的,将水中的“鱼”与阡陌田野连接在一起,自主研发出可复制、可推广,用于农业生产的鱼菜共生商业模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正在加载中
2022年,此前已具备活鱼充氧、配送技术的“鱼阡陌”活鱼配送,成为保供链条的关键环节。30万斤保供鲜鱼从练塘镇游向千家万户,这个曾经的“实验品”不仅赚回多年研发投入,更验证了现代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农业创新不是田园牧歌,是不进则退的逆水行舟。回望创业路,十年来的系统更迭勾勒出科技创新的轨迹:1.0版本解决基础共生,2.0版本优化空间利用,3.0版本链接数字模块化,4.0版本实现种养分离。
伴随着失败与重塑、绝望与坚持,刘永军在生产型鱼菜共生这条未知赛道里摸黑前行,最终在自身努力的前提下,在政策扶持、产学研结合的加持下,开拓出一条全新农业产业发展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