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吃十八顿”

  □李荣

  吃本地“新蚕豆”的时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新鲜劲儿”却还在。一次乘坐单位的车辆外出,与驾驶员刘师傅聊天,不知不觉就聊到了蚕豆。他是崇明人,我呢,从小跟着祖父母长大,他们是嘉定人,嘉定方言,我也听惯。刘师傅说崇明当地称蚕豆为“青寒豆”。而我记忆里,“大大阿奶”(祖父母)叫本地新蚕豆为“新ou豆”,那个“ou”音,好像近似本地话里“厚、候”之类的发音。

  正好说得起劲,我手机微信里传来沪上方言专家褚半农先生的信息,他说在晚报的“夜光杯”上“刚刚出炉”了一篇关于蚕豆的文章,转发我“共欣赏”。正巧,文章一开头就写道:蚕豆在上海方言中称“寒豆”。蚕豆一般在收稻汛(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下种,来年立夏前后采摘,因生长期主要在寒冷季节,故称“寒豆”。

  我马上对刘师傅说,他是对的,蚕豆本地方言称“寒豆”。但稍稍还有点不甘心,便拿着手机在一旁写了几句给褚老先生,请教为啥我记忆中老阿奶的发音是“新ou豆”。褚老先生回答我:方言的发音有“异化”,会直接影响到书写。我又问了嘉定的两位老先生,一位明确,嘉定当地也是叫“寒豆”;另一位传来一个“新解”:冬天下种,故称“寒豆”;立夏可食,或亦称“夏豆”。他认为,与寒豆稍有“音差”的,可能是“夏豆”的叫法,两个读音均可。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至于“标准答案”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刘师傅还说,在他们崇明当地,有关新蚕豆还有一句趣话,叫作“连吃十八顿”,说的是新蚕豆上市,清新鲜嫩的时间很短,顶多一个礼拜,你就算“吃到撑足”,一天三顿,顿顿吃蚕豆,“碰足”也就六天、三六十八顿。十八顿吃完,就只能等到“明年再会了”。这话太有趣味了,而且把以前家家户户吃本地新蚕豆的那种感觉,充分反映出来了。

  过去不像现在,没有太发达的“全国大流通”,也没有太多的大棚设施,做不到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蚕豆,所以每年立夏后“本地豆”那十分宝贵的短短一周新鲜上市期,对于家家户户都有点小小“过节”的感觉。许多老人在这之前就开始念叨了:“再过一阵子可以吃蚕豆啦”,言下之意是“千万不要错过了”。到了那时节,邻里上下碰面,会不经意地打个这样的招呼:“你们这两天蚕豆吃了吗?今年蚕豆蛮灵的。”

  当然,上海人对“新蚕豆”情有独钟,对“老蚕豆”也不会弃之不顾。蚕豆老了,可以去皮单吃“肉”,也可以“劈”成豆瓣炒“豆瓣沙”或做豆瓣咸菜洋山芋汤,都很好吃。另外,千万别忘了,上海另有一大“名牌产品”——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这个豆也是蚕豆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觉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新的跨越
“连吃十八顿”
追忆
想着春天已是那样近
东方城乡报绿野06“连吃十八顿” 2024-06-21 2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