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的跨越

  □文瑞

  都说“人间芳菲四月天”,那天谷雨,晚上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清晨,我发现每一条河流都春潮涌动,满眼都是春江水满、草木葳蕤的生机景象。

  我迎着春雨出发,在前往唐镇小湾村、暮二村等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指挥部的出租车上,看到一路上是连绵的产业园区,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小湾村,因形成于老护塘北端处向东呈湾状,后又向北,故得名。近300年来,老护塘两岸聚居了水乡人家。他们感恩土地的肥沃与河流的丰饶,感恩母亲的养育与父辈的辛劳,在繁华的街口建起了报恩桥、重庆桥,既方便了两岸的居民出行,也把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深深地烙在桥上那粗粝的麻条石上。

  30多年前,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小湾村也开始发生变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将老旧的房屋改建成了水泥楼房,后来大部分村民又将房屋出租给了在周边工业园区打工的外地人。这个小村庄不再是单一的本地口音,而是汇集了南腔北调、各行各业的人们,变得热闹非凡。相对于周边地区逐步迈入快速城市化进程,这里渐渐成了环境欠佳的“城中村”。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和变迁成了小湾村的当务之急。唐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浦东新区“两旧一村”改造的战略部署,把通过小湾村的拆迁进而实现“产城融合”视为首要任务,通过建立高效组织体系,成立临时党总支和项目指挥部,解决搬迁过程中的难题,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旨在让这个古老的村落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同时,通过“三所”(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联动,党员干部及突击队员身先士卒,深入一线,采用直面问题的工作方法,走访小湾村的每一个角落,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逐一破解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简易棚搭建的临时指挥部,突击队徐队长指着窗外停车场四周墙上张贴的一幅幅标语告诉我:“我们就是按照上面写的那样去做的!”这些贴近民心的宣传口号,让人感受到政府与百姓的紧密关系。其中,“同心同德构建幸福城市”这个口号最是感人,它让小湾村人看到了希望——从乡村人变成城市人,实现由村民向市民的跨越。

  春雨中漫步,最有诗意。沿着小湾河行走,我去看了工地建设。走到报恩桥边,是东张家宅1号——小湾区公署旧址,属区文物保护单位,是一栋典型的传统民居。桥旁伫立一棵老樟树,树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倾诉什么。桥下的水清清如许,水中央长了几簇翠绿的水草,水草中还长出了几朵灿然的黄花,蓬勃的样子感染得旁边那条横亘在水中的老木船也有了几许亮色。

  春雨潇潇,老街幽幽。不远处见到有家小卖部,我上前与店主人交谈。她介绍自己是安徽人,随着小湾街的动拆迁,她已准备搬到河对面去经营了。正在店里购物的外地务工人员小张,对小湾村的变化感到惊喜:“我在小湾村生活了很多年,有家的感觉了,建成产业园区,我觉得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是的,从田头走向城头,从农民变身居民,从乡村成为产业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的确是一桩大好事。如同蝴蝶破茧而出,展翅高飞,这块土地注定将绽放前所未有的光彩与活力。

  离开那里时,我注意到小湾桥的始建年代是1990年。时光荏苒,城市的发展步伐铿锵有力,这座始建于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小湾桥,仅仅过去30多年光景,又将见证一次新的跨越。

  此刻,小湾河一侧的拆建工地上,数台挖掘机和推土机整齐地停放成一排,小湾村的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此刻,那些耸立在碎砾上的香樟、桂树或杉树映入眼帘,它们将过往的物事铭记,并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远方。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为一个“产城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小湾村的未来,必将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美丽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觉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生活
新的跨越
“连吃十八顿”
追忆
想着春天已是那样近
东方城乡报绿野06新的跨越 2024-06-21 2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