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本报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探寻“龙文化”在沪郊的历史与实践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龙文化”与乡村振兴有何现实关联?
——本报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探寻“龙文化”在沪郊的历史与实践
青浦区白鹤镇青龙塔。见习记者 于洋 摄
浦东绕龙灯,又称三林舞龙是浦东地区传统节庆活动。记者 袁梓涵 摄
在松江区叶榭镇,每逢节庆,人们都会舞起稻草制作的草龙,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时俊和 摄
在位于闵行区鹤北初级中学的体育馆内,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俞寄民正带领学生们排练舞龙节目。记者 杜洋域 摄
在宝山罗店,划龙船的精髓不在竞渡,而在观赏,是融合了祭祀、祈福的场景再现,是对历史文化的演绎和传承。记者 袁梓涵 摄
龙年新春,传承百年的金山白龙糕定制了限定模具,每块糕上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龙字写法,颇受老客户欢迎。 见习记者 王金秀 摄

  上海是“龙文化”的重要故乡吗?“龙”元素与上海乡村之间有着怎样独特意义上的关联?如何从乡村振兴和农业生产的角度理解“龙文化”?为什么应重视“龙文化”所承载的景观生产和仪式生产功能?龙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民俗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兆元开展一次关于“龙文化”的深度访谈和对话。

  “上海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故乡之一。上海龙文化的文化遗产,从乡村积淀到都市,成为上海都市文脉的重要构成,这其中既有现实基础,也有历史依据。”

  □首席记者 贾佳

  见习记者 张孜怡

  记者:上海或是江南乡村,与龙的形象有怎样独特的关联?

  田兆元: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我认为,上海是龙文化的故乡,并且是重要的故乡。

  如何理解这个话题呢?

  从现实层面来讲,上海拥有与龙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四项,还有很多市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国来说,是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像浦东三林的舞龙,是中国舞龙的标准制定者单位之一,地位是非常高的;松江叶榭的草龙,展现出上海地区对兴云布雨的关注,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典型表现;宝山罗店的龙船,其装束的华美,展现出中华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审美文化特征,同时具有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特色;还有新近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山吕巷小白龙,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

  所以我们就讲到,从上海这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特色上,就体现出了上海区域对兴云布雨,对传统农业生产和对气候的一种特别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正是我们上海,过去作为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的一种表现。这种龙文化的文化遗产从乡村,现在积淀到了都市,成为上海都市文脉的重要构成。所以说,上海是龙文化的重要故乡,有着非常现实的基础。

  从历史层面来讲,上海以龙命名的镇,像青浦的青龙镇,早期的青龙港,可以说是江南区域最繁荣的代表之一,也是上海的一种文化符号。从方位来说,我国从先秦时期就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武,东方是青龙。上海地处中国的东边,我们称的“青龙镇”“青龙港”,就是中国龙文化很重要的代表性方位;还有像6000年前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作为上海文化的开始,也可以看到江南地区早期出现的龙文化的符号。

  上海作为中国东部“左青龙”的方位,以及大量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考据、证据,证明了上海是中国农业文化重要故乡之一,也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故乡之一。

  同样的,上海也是中国经济的龙头,长三角的龙头,我觉得这也是历史与现实很奇妙的融合,我们要思考如何当好这样一个“龙头”,在现实中做好振兴乡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来回应这样一种历史的机缘,弘扬我们的龙文化遗产。

  记者:上海典型代表性的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具有怎样不同的风格?

  田兆元:首先,距离滨海最近的金山吕巷小白龙,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小白龙是东海龙王之子,具有龙王之子这样一个身份,就和内地的其他龙不一样,体现出上海区域海洋的一种特性,同时,它还有除暴安良的特点。

  你看小白龙,它一身洁白,非常华美,是传统农业生产的保护神。而在太湖地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民间信仰神灵是刘猛将,是古代驱蝗虫的神灵之一。在当地,等于说是“二神联手”,一个为农业生产带来雨露,一个驱蝗除害。这就为地处滨海的金山一带人们的心理带来了自信平安的积极影响。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呈现。

  其次是松江叶榭的草龙。草龙和我们神话传说“八仙过海”,韩湘子这样的信仰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韩湘子吹箫引龙的仪式,使草龙之舞本身就带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上海农业生产中对兴云布雨的关注。再加上草龙舞规模盛大,舞者众多,体现出一种力量的美,除了对农业生产期盼的精神意义之外,他本身形式上也非常富有美感,富有阳刚之气。同时在江南这样盛产棉布,强调男耕女织的地方,草龙是用草制作的,这种就地取材,把生活艺术化的表现,是一种生态行为。可以成为当下以艺术振兴乡村的一种宝贵资源。

  再看浦东三林的舞龙。它呈现出了一种专业性,体现出了中国舞龙的较高水平,作为中国舞龙标准的制定者单位之一,他们参与把中国舞龙规范化,也让上海龙文化走向了世界,吸引了各国人民来观赏中国龙舞的盛况,促进整个中国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上海担当中国龙文化“龙头”地位、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行为。

  宝山罗店的龙船,是上海端午节庆很重要的符号。罗店的龙船和一般竞渡形式的龙舟不一样,罗店的龙船虽然有一定的竞渡性,但更重要的是,罗店龙船非常华美,相关的音乐、服饰也都十分华美,展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很具有表演性。我们称罗店是“金罗店”,罗店的龙,实际上是上海传统农业文明向城镇文明、都市文明转化的一个代表。“金罗店”形容罗店镇,它留下了上海古镇发展的一个标本。所以罗店龙船是审美的竞争,极富观赏性。

  “龙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来推进农业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经济资源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真正的农业产业观,应该是将农业文化行为和农业生产行为融为一体的。”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从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去理解、看待和发掘以龙元素为代表的乡村文化?

  田兆元:从神话研究和民俗研究的角度来谈乡村振兴,我们认为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民俗文化、振兴龙文化是很重要的文化行为,更是产业行为。那么,反过来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以文化振兴乡村,以龙文化振兴乡村,以民俗文化振兴乡村。

  这背后的一个话题是,农业文化是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文化本身,也是产业本身。

  上海以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形象,都关系着农业的春祈秋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传统农业文化与产业的谱系。但是这样一种重要的农业文化,如今在农业生产中被“切除”了。与粮食生产相伴随的祈祷仪式和丰收庆祝仪式,也已经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没有太大关联。但真正的农业产业观,应该是将文化行为和生产行为融为一体的。

  在今天看来,我们把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生产”,但其实,龙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像端午节赛龙舟,绝对是端午旅游的一种重要民俗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经济行为,有龙舟的地方,事实上也就变成了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所以我们看到,像龙舟,龙灯这样的系列活动,触发了不少地区变成特色乡村、特色小镇。我们上海拥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文化资源,也完全可以把龙文化作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做。既是作为一种精神推进农业发展的要素,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在我国部分地区,立春春耕仪式,秋分祭报,冬至祭祖仪式,已经成为农业产业的有机构成。上海也可重视发掘这份重要的农业遗产资源。

  “龙文化有时是静态的,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动态的仪式生产和流动性的景观生产。要让上海龙文化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担当起重要角色,未来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可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传承,但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通过产品化来发挥它的文化功能,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价值。”

  记者:不仅因为“龙年”,上海龙文化其实一直伴随和贯穿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生产的环境中,本身就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那从文化层面和产业层面,“龙文化”是否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田兆元:是的。主要是上海的工业、商业一直以来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所以没有把龙文化作为产业来挖掘,但在乡村振兴中,“龙文化”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上海与龙文化有关的大大小小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贯穿农业生产四季,作出相应安排,甚至可以形成这样一个“联盟”,共同推进文旅实践的落地,比如像龙文化的旅游季、旅游周、峰会等系列,可以使得贯穿整年的乡村文化活动高潮迭起。

  在乡村振兴中,它既有景观的生产,也有仪式的生产。有时候是静态的,比如说,形象雕塑;更重要的是一种动态的仪式生产,流动性的景观,像舞龙、龙舟。在乡村文旅融合中,有了景观才有可能产生旅游。现在文旅融合,仅仅有景观,没有仪式和节庆也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龙文化就要落实到不同的节庆上面,落实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中,落实到很多中国传统的优秀节日上面去,让上海龙文化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记者:上海的乡村离城市不远,所以您提到的这些,它本身就是一个载体,让我们看到乡村和城市之间,可以在这个主题上产生情感和空间的关联,通过让城市市民参与到流动的景观仪式中来,去理解农业生产文化。

  田兆元: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传承,但我们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将仪式和景观打造成系列的、可消费的文化产品,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价值,通过产品化来发挥它的文化功能。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乡村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把民俗和经济结合起来,把民生和消费、文化服务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发展民俗经济和弘扬经济民俗的观念,包括乡村周边的特产和特色,都可以在这样一个观念中实现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我们的市民来到乡村,不仅仅是看了一场舞龙,欣赏了一次表演;作为文化大餐,它集纳了整个乡村的各种元素,相关产品也布满乡村,进入到市民的家庭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上海“龙文化”与乡村振兴有何现实关联?
东方城乡报专题02上海“龙文化”与乡村振兴有何现实关联? 2024-02-16 2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