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电视连续剧《繁花》(沪语版)在东方卫视播出后,迅速爆火。这让许多上海人重拾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沪上热闹繁华的生活记忆。上海的林林总总、诸多生活琐碎,都在这部剧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周围,许多人为《繁花》所倾倒,就连一些平时不怎么会讲上海话的“新上海人”,也开始随着《繁花》的热播,时不时地操持着上海人腔调叨叨起上海话了。
我在基层政府工作,机关队伍里有近一半来自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及东北等地的人员。他们都是这些年来通过报考上海公务员进入单位的。有的来了几年,也有的在这里十多年了。平日里,彼此相处交流,多半用的是普通话。这一方面,由于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沟通用普通话顺畅些,表达得清晰些;另一方面,这些外省市人员对说上海话,总缺乏一些自信,讲起沪语来有点“洋泾浜”,怕“出丑”。可这次《繁花》的强势播出,却成为周围诸多“新上海人”学讲上海话的一个契机、一个动力。“侬好,饭吃过了伐。”“双休日,一道出去白相。”我作为上海人,自然很高兴地与之交流、对话。
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也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近些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周遭讲上海话不如原先那么普遍(除非老上海人之间),不少年轻人尤其是一些本地小孩,较多已不太会讲上海话了,即使讲了,也不“正宗”,总感觉缺少点那“味”。随着海纳百川,“新上海人”越来越多,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在讲普通话同时,建议学习、讲好上海话,继承上海语言,让这文化血脉得到悠久传承。我想,《繁花》较好地展示了沪语魅力,也形成了一波讲沪语的热力,那么我们平时该怎样做,才能使上海话做到不遗忘、不失传,而恒久成为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景呢?答案无疑就在你我他、更多人中间。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