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绿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这样过冬

  □俞富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南京成家;两年后,有了孩子。

  居家过日子,尤其是有了孩子,过冬是一件需要更多操心的事。

  那时,我家安置在军校大院内一栋筒子楼内,卫生间和洗漱间都是共用的,烧饭做菜在楼道内,用的是煤饼炉。

  南京的夏天很热,名列四大火炉之一,而南京的冬天也很冷。回忆起来,那些年的冬天,好像比如今要冷很多;每年冬天,南京总会下几场大雪。

  南京地处长江以南,是没有统一供暖的,可寒冷的冬天,天寒地冻,既没供暖又没有空调(那时家里装空调的念头还没产生呢),怎么过冬?儿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冬天,岳父送来一只取暖炉,那是他找铁匠定制的。取暖炉为圆柱形,外壳用铁片焊成,炉边装有一根管道,是白铁皮制成的,管道高约两米,再横着通向窗外;炉中心正好放置煤炉;炉顶端有个盖,盖还设计了盖中盖,需要烧水热奶时,盖中盖打开,装上水壶和奶锅即可;不需要时,直接盖上盖中盖。煤炉点燃后,煤饼燃烧时散发的烟气和热量沿着管道向窗外排走,管道便有了散热和排废气的功效。取暖炉燃起,房间里既有了暖气,又确保了安全。有了取暖炉,家里热水源源不断,孩子换下来的尿布可以及时在炉边烘干。这只取暖炉在当年就是一件过冬的重要神器了。

  冬天洗澡,一般去公共澡堂。军校内有澡堂,每周开两天,一天给学员,一天给教职工和家属,等于是一周可以洗一次澡。大人们一周一次澡也过得去,小孩子一周一次澡不行。怎么办呢?有一种浴罩,很实用,塑料制品。这种浴罩像一顶圆形帐篷,高高挂起,撑开后可以放置一个大浴盆,烧两壶水倒入浴盆,开水热气往上冒,浴罩内便暖和了。有了浴罩,小孩子冬天在家也能洗上热水澡了。

  冬天出门,帽子、手套外加围巾,是标配,而且,都是用毛线手工结成的。岳母是中学老师,也是编结高手,我家每人用的“三件套”都是岳母编的。我是军人,只能穿军装,不能戴毛线编织的帽子和围巾,岳母特别给我编结了一条毛线裤,她是怕我冻着了。

  冬天取暖,常用的还有热水袋。天冷了,双手抱个热水袋就暖和了;讲究一点的,还在热水袋外面加一个套子,既能防止手被烫伤,又可以保温。见过有人家用“烫婆子”,铜制的,据说还是祖传的。记得那时很多人还用盐水瓶加上热水取暖,一度很流行,我也专门找医生朋友讨了两个。临睡前,被窝里塞两个装了热水的盐水瓶,再进被窝睡觉,脚底下暖了不少呢。

  后来,出现了电热毯,将电热毯铺在被窝里也很暖和。但是,电热毯漏电伤人引起火灾的事经常发生;岳父听到我也买了一条,一天,他就送来一条毛毯,并用剪刀剪断了我新买的电热毯电线。我非常理解,岳父是担心不安全,一剪刀杜绝了安全隐患。

  冬天,除了保暖外,一日三餐的吃也面临挑战。隆冬时节,再遇上下雪,菜场上绿叶蔬菜就十分短缺,即便有,价格也是平时的几倍呢。不过,人们是有过冬经验的。在冬季来临之前,家家户户就开始储存大白菜。我刚结婚那年,缺少经验,没有备菜,到了过冬时,吃的蔬菜都是妻子从娘家搬来的。次年我汲取了教训,过冬时,床铺底下藏了几十棵大白菜,天天白菜肉丝、白菜粉丝、白菜干丝;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床铺底下的大白菜还没吃完,那个冬天,日子过得好像十分笃定……

  总有一些过去的日子让人难忘;回忆并不是要过回去,而是为着更好的珍惜今天、过好今天,并希望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由观《繁花》想到上海话传承
那些年,这样过冬
旅游与度假
长兄为父
秋日颂
东方城乡报绿野06那些年,这样过冬 2024-01-26 2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