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阡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田里的梦想家
合作社基地
农旅项目

  陆云亭

  出生在农村的陆云亭自小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任职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他偶然被“家庭农场”一词深深触动,毅然辞职回乡,开始践行心中的农业梦,开办家庭农场,成为一名青年职业农民。

  □记者 赵一苇

  陆云亭出生在嘉定区华亭镇的一个农村家庭。2013年,24岁的他辞职,回到华亭镇双塘村,成立了上海馥垚果蔬专业合作社,从零开始探索水稻种植。

  陆云亭自小对土地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曾荣获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大赛个人优胜奖、2018年嘉定区青年岗位能手、2019年匠心农人、2019年嘉定区第二批青年英才、2020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入选“头雁”项目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我知道如果青春年华无法赋予你改变当下、追逐理想的勇气,那么这一生就很有可能在苦恼懊悔中度过。我不想这样。”陆云亭说。

  不走寻常路的追梦人

  大学毕业后,陆云亭曾有过一份专业对口且稳定的工作,在嘉定一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任职。可工作到第五年时他有些迷茫,稳定的工作、还算可观的收入却无法抹去他脑海中的另一个念头。他被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的“家庭农场”一词触动,毅然辞职回乡,开始践行心中的农业梦,开办家庭农场,成为一名青年职业农民。

  当时,许多人质疑他的选择,包括他的父母,他们说20多岁的小伙子,放着稳定体面的工作不做,偏偏要当又苦又累的农民,不能理解。但陆云亭却很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5月4日寄语青年人的一段讲话中说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动力。让我决心回到自小生长的土地上,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陆云亭说,“成为一名青年农场主。比起原先的工作内容,我更愿意了解金黄色的稻浪会在何时出现,想知道路边的橘子什么时候最甜,这会让我更有能量。”

  陆云亭形容自己喜欢“不走寻常路”,他对事物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这在他给合作社和品牌起名这件事上也有所体现。陆云亭并不担心“馥垚果蔬专业合作社”和“稷垚馥”品牌中的生僻字会影响到传播力。“我希望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去查一查这个字读什么,一查,一记,记忆读音的过程也是记住我合作社和品牌的过程。”陆云亭说。

  刚开始接触农业的陆云亭承包了150亩地种植水稻。可种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时,雄心万丈的陆云亭,事实上对种地一窍不通,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挫折。刚起步的2年里,农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父母都替他着急,甚至劝他回去重新找个班上。

  第一年,陆云亭就遇到了棘手的杂草问题。杂草在地里疯狂生长,挤压了水稻的正常生存空间,为了保产,他不得不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来清理杂草,可是人工费用极高,令预算并不宽裕的陆云亭捉襟见肘,而且人工作业的效率也非常低。“这不是长远之计。我也不甘心止步于此。”陆云亭意识到依靠科技,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于是,他一边请教身边的老一辈,跟他们学习基础经验,一边开始参加市、区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跟着专家团队到各区示范点学习取经,向专家或认识的行家里手请教种植技术。

  拿起新时代的“科技锄头”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摸爬滚打和深耕细作下,农场成功扭亏为盈,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

  “那个时候,我经常穿着长筒雨靴,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稻田里,头顶烈日脚踏热浪,除草、防病虫、水浆管理……有时持续高温天,我经常衣服全部湿透,就脱下衣服把上面的汗水拧一拧,再穿上继续干。日子虽然艰苦,但对我来说,这是每年的‘必修课’,必须去经历、去感受,才能在收获的季节得到满意的结果。”陆云亭说。如今他的农场规模已达570亩,年产值超300万元,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农场金锄头”。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农场95%都已使用现代化机械耕种、施肥。在陆云亭的水稻田里,喷洒农药和化肥用的是农业植保无人机。陆云亭介绍,无人机是防治工作的一大帮手,能高效完成喷洒农药、施肥,大大降低防治的难度。为此他还专门参加培训,考取了上岗资质证书。“以前的防治工作人力占比多,100多亩地需要4个人花费整整1天时间。现在只需要1个人、1台无人机、1个小时就搞定了。一架无人机工作8小时,能完成300亩地的作业量。在减少人力物力的同时,也给产量带来了很大提升。”陆云亭说。经过几年的尝试,他不仅自己从新手变成了“老法师”,还组建了一支无人机飞防队伍,招募了6名“飞手”,拥有7台植保无人机,为农场、合作社和周边稻田提供服务。每到农忙时节,一架架植保无人机低空飞过,掀起一阵绿色的稻浪,那便是陆云亭心中最美的画面。

  在陆云亭的水稻田里,还安置了一套水稻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测报系统,包括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害虫性诱测报灯等,可以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种植区农作物的虫情、苗情、墒情、灾情和作物生理数据等农业信息,还能协助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苗情动态等工作,为生产优质水稻“保驾护航”。“我们作为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种田,用科学解决各种种植问题,把农业生产从跑量转变为跑质。”陆云亭说。

  把农业变成有趣的事业

  10多年的耕耘中,质量始终是陆云亭坚守的方向。这几年来,他成功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型。在2022年底嘉定区举办的优质稻米品鉴会上,馥垚果蔬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大米,米粒大小均匀,色泽晶莹剔透,拿下金奖和最佳人气奖。“米饭要好吃,既与稻米品种的选育有关,也和种植方式有关。”陆云亭介绍,为了保证大米的品质与口感,从前期的选种、晒种、浸种,到中期的催芽、育苗、插秧,再到最后的收割、脱谷、包装,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把关、精细管理。“我坚持以水稻、蔬菜为主,引进新品种,认证绿色生态产品,保障每一粒稻谷、每一颗蔬菜都安全,让大家吃得放心。”

  青年人对数字农业的敏锐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也体现在农产品销售上。他开始注意拓展线上销售的渠道,“以前主要是线下门店和朋友间的口口相传,没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后来入驻‘我家生鲜’这个区级销售平台后,采用线上销售的模式,销售额和销量比之前翻了一番。”陆云亭说,他还在尝试打造大米产业链,结合嘉定农业特色与市场需求,不断探索数字农业,创新农场生产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陆云亭看到之后,心里非常激动,马上与合作社工作人员商量,怎么样把种地变成有趣的事情,结合旅游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于是,2018年10月底,水稻收割季时,他推出了农业旅游项目;2019年插秧季节,又增加了插秧体验,让学校学生过来观看体验,上好一堂“田间课”。2020年,他首次尝试打理30亩虾稻田,零农药零化肥,田里有虾有稻,还可以垂钓。如今,陆云亭的水稻田成了“网红”打卡地,他的农田成了学生们的实践课堂,时不时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农业知识。

  下一步,陆云亭准备更系统地发展科教和观光农业,推出更多体验项目,让学生们亲手体验种植、收获粮食的快乐,认识农作物的不同形态,增加农业知识。他认为这是自己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投身农业是我做得最正确的决定。我能在青春最美好的岁月里,把汗水挥洒在厚实的土地里,想办法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内心感到十分地富足和踏实。”陆云亭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区域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稻田里的梦想家
东方城乡报阡陌05稻田里的梦想家 2024-01-26 2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