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兴
入夜,看窗外苍穹如黛,素辉如练,金风送爽,桂影婆娑。又一个中秋节将至,不禁让我想起童年过中秋节的欢乐时刻。
那些天,我几乎天天要问母亲,中秋节还有几天?母亲会说,你看天上的月亮快要圆时,中秋节就要到了,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有好多平时吃不到的食物,已经成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那些天,我还害怕天气不好,好几天前就莫名地担心。如果是秋高气爽,心里自然是欣喜不已,若是阴晴不定,那心头也仿佛蒙上了阴霾。
浓浓的节日气氛,填满了大大小小的弄堂。那皎洁的月光给弄堂里的一切镀上了一层银光。
早晨起来,母亲就给我盛了一碗糖芋艿,甜糯香滑。
入夜,玉兔东升,微风飒飒。母亲在晚餐前让全家人祭拜求平安,台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和月饼、水果,我在乖乖祈福的同时,内心其实只想着眼前的美食。
父亲搬了只小台子放到家门口,月光下,全家人围着小桌聚在一起,桌子上满满地摆着母亲烹制的各式佳肴,有鱼有肉还有毛豆、芋艿、莲藕和老鸭汤,还冒着香喷喷的热气呢,让我馋涎欲滴,我轻轻地拿起筷子偷偷地夹了一块红烧肉,放到嘴里嚼了又嚼,真是太好吃了。父亲边吃边给儿女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故事,既好听,又能带给我们些许道理。母亲拿着菜刀切分着各式月饼,每种口味的月饼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我也是喜欢至极的。我特别喜欢吃五仁月饼,那时的月饼还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五仁月饼中有冰糖、陈皮、青红丝和核桃仁,我会把五仁挑出来吃掉再啃月饼。
弄堂一角如水的口琴声悠然响起,把我们欢乐的情绪融入音符传递到弄堂的每个角落,弄口人家的一棵桂花树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弄堂里到处都是温馨的喧闹,小孩的追逐,欢快的笑声……看着,看着,我便想到还在崇明农场的哥,风大浪高停航,哥未能及时赶回家,一股失望的情绪涌上我的心头。思念是中秋独有的味道,我的眼眶中不知何时有几滴晶莹剔透的眼泪在滚动,似乎那圆圆的月亮透露出冷清的感觉,一片思念溢心间。几声蟋蟀的鸣叫将我从沉思中唤醒。天空中,月亮从乌云中缓缓地露了出来,可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一会儿,便展示出她那圆润美丽的身姿,圆圆的,似镜子,又仿佛是玉盘,斯文的姐不禁背起了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我望着月亮,仿佛看到了嫦娥和玉兔在月亮上嬉戏。渐渐地,乌云飘过来,挡住了月亮的一角,月亮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没一会儿,乌云又散开了,我坐在小矮凳上吃着月饼,享受着静谧的月光,看到邻家孩子爬到屋顶的老虎天窗上看圆月,我也一骨碌从凳子上跃起,“蹬、蹬、蹬……”没几下便爬到了自家的老虎天窗上,母亲生怕我摔下屋顶,又怕我踩碎瓦片,引起屋漏,便用丫叉头戳我,我只好悻悻地爬下了老虎窗。
“吃酒酿圆子喽”,母亲给每人端上了一小碗酒酿小圆子,母亲说酒酿圆子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晚饭后,在姐的带领下,我与弟一起去了安西路口的长宁区工人俱乐部,看彩灯、猜灯谜,猜中的还有铅笔、橡皮、卷笔刀等学习用品奖励,我朝挂着灯谜的长廊奔去,跃入眼帘的一条灯谜上写着“上边毛、下边毛,当中一颗黑葡萄”,我一怔,这不是“眼睛”吗?我连忙去兑奖处报了号码和谜底,用期待的目光望着那位老爷叔手中的答案本,只听到他说“猜对了”,我开心地蹦跳起来,我获得了一只卷笔刀,猜着猜着,我与姐弟手中的铅笔、橡皮、直尺已拿不住了,我们都沉浸在猜灯谜的乐趣里。猜完灯谜,我们又去玩了套大头娃娃,夹弹子,吹蜡烛等小游戏,直到挂着的红灯笼全部熄灭,我们才依依惜别回家。
时光荏苒,童年的中秋节犹如那原汁原味的月饼之香,至今仍萦绕鼻翼,回味无穷。父母驾鹤西去也已有二十余年,令我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中秋节,我都会吃到各式的月饼,可是怎么都不如当年母亲分给儿女们的那一小块的月饼好吃,子欲养而亲不在,父母大人,我永远想念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