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商丘市:百年“唢呐村”焕发新生机

  □任卓如

  每天下午5点,马春风的农家小院就热闹非凡。他的网络短视频账号“唢呐村的事”,吸引上万人线上观看,还引得十里八乡的村民搬着小板凳来瞧。今年47岁的马春风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洪恩乡马庄村人,这个仅200多人的自然村,曾因家家都会吹唢呐而远近闻名。

  马春风回忆,自己八九岁就在节假日跟随父辈们演出,最早从打梆子学起,到了十岁就能熟练吹奏唢呐。“马庄唢呐已有上百年历史。”马庄村所属的白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杨素芹介绍,一开始,一个村才能凑出一个演奏队,后来村子名气大了,夫妻搭班,父子同台,生意忙时,最多有八九十个演奏队在外演出。

  百年来,马庄人用唢呐吹鼓了腰包,也吹得全村人精神昂扬。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唢呐演奏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传统手艺没了用武之地,乡亲们三三两两闲坐地头,这门世代传承的手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这可急坏了马春风。

  2022年1月,“唢呐村的事”网络账号在他的摸索下诞生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成了村民们表演的舞台。视频里的马春风拉来村里老少,先是简单寒暄,而后唢呐声起,拘谨的村民瞬间来了劲头,沉醉在吹笙打梆里。

  马春风笑道,刚开始做直播根本摸不着门道,就一个旧手机,也没有任何收声设备,我四处游说老乡们来帮忙,他们看到场地,摇摇头就走了。无奈之下,马春风只能自掏腰包,有时请来的乡亲们吃顿饭,有时给他们送点小礼物。妻子杜小艳十分不解,俩人争吵多次,“没收入还倒贴钱,不如老老实实做哨片,看得见摸得着。”

  马春风却执意坚持,身为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决心要为这个传统民乐、为自己的村子找到破局之路。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唢呐村的事”所有参演人员都兴奋异常。下了播,马春风就兴冲冲地给母亲报喜:“我们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有两万多人,咱周围这么多村子,加起来最多也就上千人。”

  网友的热情让大家对直播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没想到,传统艺术与网络接轨,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沉寂的村子重回热闹。马春风说:“还有村民专门找到我,说我把村子拍‘活’了。”

  现在,杜小艳与马春风偶尔还会争吵,不同的是,争论主题已经变成了如何把合奏演得更好。如今,马春风一家上午拍短视频,下午直播,一有空闲还制作哨片。“还好现在不是农忙时节。”他笑道,“直播为我们村的唢呐事业带来了新生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贵州贵阳市白云区:跨界融合发展特色农旅产业
河南商丘市:百年“唢呐村”焕发新生机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河南商丘市:百年“唢呐村”焕发新生机 2022-09-13 2 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