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今年高考后,笔者去了一些村子调研,碰到不少农村考生,便问他们:“考取大学后,毕业之后有啥打算,是否回来?”一些考生说:“到时看情况吧!”也有的干脆说:“我想在城市发展,谋求更大天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农见状插话说:“叫孩子回来啥呀,种田那么苦,读书不就是为了‘跳农门’吗。”事实也印证了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笔者长期在农村地区工作,观察发现当地“乡下娃”考上大学后,大多数选择留在城市找工作,回来的真不多。这也成了现代农村人才短缺的一种难言的痛楚。
说起当下农村,大多人在感叹乡村振兴带来欣喜变化,同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那就是当地年轻人太少。这既是美中不足,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许多地方党委政府从组织手段、政策倾斜、就业创业路径上采取了诸多办法,也使得不少地方呈现“燕归来”之可喜景象,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吸引众多年轻人回乡谋生创业,有志于乡村发展的人才不说凤毛麟角,也是“掰着指头数得过来的”。这是为啥呢?笔者觉得除了传统思想旧观念这一“痼疾”外,“三个不够”足以说明其中的尴尬——
一是对农村现状描绘不够。也就是说,部分乡村自我发展的图景不够确定、给人希冀不足,富有远见、畅想的“桃花源”“星部落”“梦工厂”项目太少,使人难以托起希望之梦、憧憬之门,仿佛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与这个时代脱节。每个乡村固有一些自然环境、种养殖产业、农民熟练技术等特点,然而在因势利导过程中,如何适应现代市场,扬己优势,聚焦特色经济项目、融入现代发展元素、打造自己独特的产业高地?这方面较多地方还存在规划不明、研究不透、用力不够等问题,难以造势,更难烘托出“人心所向,趋之若鹜”的有利氛围,从而使较多地方从农村出去的年轻人无法产生兴趣,也就打消初萌回乡的念头。就连已在家乡栖居的一些年轻人,也无不盘算着离乡出去“闯一番”,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寻求更宽更新更好的事业天地。
二是创业发展典型不够。对于农村发展的典型,应该说这几年在舆论方面是有一定力度的,一些媒体不惜版面、时段、空间去宣传报道这方面的事迹。无论是就地创业、回乡发展,还是独辟蹊径率领乡亲开拓经济振兴之路,一些地区都涌现出不少身边值得称道的佼佼者、生力军,他们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或用“创新驰骋于沃野”或凭“干劲挥洒丰收篇章”。然而,笔者觉得还不够,不够的原因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更多是思想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力量。一位农村小伙说:“有时一句话,会触动到我的心灵;有时一首歌,便让我迫不及待地卷起铺盖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的山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典型在思想上的引导、行动上的执着、精神上的奋起、感情上的呼唤,点燃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创业火花,去改变家乡的面貌,为乡村振兴多做贡献。
三是优惠政策激励不够。不少农村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首先渴望了解的是当地有哪些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能帮我解决哪些问题?这些年,在乡村振兴路上,不少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好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办理税收优惠、低租园区场所、专家开业指导、项目配套建设等,同时也对当地优先发展产业进行适时发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这些也确确实实帮助到一些年轻人“圆梦”计划的实施。然而,在持续接力、后续上马过程中,扶持力度有所减缓,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缺少有效的、实在的“帮一把”举措,后程乏力,从而导致有些项目有良好的开头,却没有预期的结果,到末了,只能是无奈的夭折。这不仅令人惋惜,而且也让旁人增加畏惧感,信心大打折扣。创业发展总是会遇到诸多“坎坎坷坷”,假如我们在政策制定落地同时,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心相印,那么,这会给许多年轻人注入一股不尽的强大的信心和力量。年轻人有梦想、有干劲、有活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就要当好他们的靠山、成为他们的依托、化为支撑他们的柱石。
无论是“凤还巢”还是“燕归来”,农村只有有了更多的年轻人、输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才能改变现有的“空心状”,才能有效呈现蓬勃生机、活力四射之新兴景象,“一池春水”激起发展千重浪。但愿到那时,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回乡发展成为首选,在外打工的有志青年归乡劳动创业成为潮流,城市才俊选择大地新径驰骋沃野成为趋势,使更多年轻人愿意或喜欢上“这一片美丽幽静的故乡山林、这一道潺潺流淌的诗意小溪、这一声自然回荡的鸟鸣脆响”,把更多青春热力奉献给希望的土地、把更美好的理想化为人生追求与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