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鱼类基因的宝库”、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区之一,发达的长江水系,沁养着大半个中国。上海是长江河口的超大型城市,在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为保护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中华鲟保护基地,以长江口中华鲟的抢救性保护为目标,将人类医学、兽医学技术引入中华鲟保护工作中;开展中华鲟保种培育工作,构建中华鲟“活体种质资源库”;年均多次进行增殖放流,补充中华鲟野外种群;建设海洋牧场,开创栖息地修复新模式;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凝聚起全社会的保护共识。
2020年6月6日,《上海市长江中华鲟管理保护条例》实施,上海在全国率先对长江流域特定物种保护立法。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一条鱼”,更是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十年禁渔,不仅是对中华鲟的保护,更是对长江流域所有物种的保护,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定会有更多水生生物回来与我们重聚。保护、呵护、爱护中华鲟,从了解开始。
中华鲟,是古棘鱼类的后代,鲟鱼的一种。鲟鱼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生活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是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堪称“鱼类活化石”。
中华鲟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地理分布
中华鲟曾分布在中国近海(包括东海、黄海和台湾海峡等)以及流入其中的大型江河,包括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和黄河,日本、朝鲜等近海海域也有。目前,我国闽江、钱塘江和黄河及珠江中华鲟已经基本绝迹,仅长江中华鲟有一定现存量。葛洲坝截流前中华鲟可上溯到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阻断了上溯洄游通道,目前中华鲟自然种群在长江中的分布区域仅限于葛洲坝至长江口江段。
中华鲟的寿命多长?
中华鲟的寿命很长,一般为40~50年,最长可达百年。中华鲟雌雄性成熟的时间不一致,一般来说雄性中华鲟的成熟期约需要9年,而雌性中华鲟的成熟期需要12至14年。
栖息和洄游
中华鲟属秋季产卵型鱼类,每年7~8月,成熟个体从长江口溯江而上约1800公里,于次年10~11月到达上游产卵场繁殖,第二年4月中旬至10月上旬,长江口即出现中华鲟的幼鲟。中华鲟一次产卵可达30至130万粒,平均为60万粒。产卵活动多在午夜至凌晨进行。鱼卵产出后在急流中随水散布,几分钟后即具有黏性,黏附于产卵场底质岩石或砾石上发育。受精卵经过5至6天孵化,幼鱼就会破膜而出。
幼鱼孵出后,便降河洄游。4~7天后在水面平游,9~11天后沉入江底开始底栖生活,13~14天后开始摄取食物。翌年春夏时,小中华鲟到达河口,秋季进入海洋。
葛洲坝截流前,长江中华鲟的产卵场分布于长江上游宜宾江段(约600公里),产卵场有19处之多;葛洲坝截流后,仅在葛洲坝下形成1处产卵场,1982~2012年间此产卵场每年均有自然繁殖活动,2013年以来有多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活动。
什么是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指子一代中华鲟在纯淡水环境下培育多年,不经过海淡水洄游过程,而是通过人工诱导与调控,使其性腺发育成熟,成功产下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的成功,可使中华鲟的物种保护摆脱对野生中华鲟资源的依赖,并使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成为可能,同时还为中华鲟迁地保护提供技术基础。
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与野生中华鲟在遗传、习性方面并无差异。
中华鲟吃什么?
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天然水体中的中华鲟,幼鱼期主要摄食营底栖生活的动物,如舌鳎、鲬、鲽、蚬类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幼鱼的饲料分为活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活饵料主要有水生寡毛类(水丝蚓、颤蚓等)、枝角类(蚤状蚤、隆线蚤等)等。
人工配合饲料主要含有白鱼粉、全脂膨化大豆、酵母、肝粉、扇贝粉、乌贼内脏粉、鱼油、复合维生素、复合无机盐、防霉剂、抗氧化剂、引诱剂等近二十种原料。人工配合饲料营养全面,适口性强,富含各种营养添加剂,能引诱中华鲟幼鱼摄食,促进食欲,加快消化吸收,加速成长,提高成活率,其养殖效果好于活饵料。
如何追踪监测
放归长江的中华鲟?
中华鲟放流标记追踪技术,主要有PIT标记、卫星标记、声呐标记、T型标记、DNA标记,共五种标记技术。
PIT标记为长期有效的身份标记,主要为放流中华鲟在海洋生长达到性成熟并返回长江进行自然繁殖过程中的误捕鉴定。卫星标记悬挂于鱼体背部,在中华鲟入海后自动脱落并浮出水面,连接卫星并发送相关海洋环境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华鲟海洋生活史。声呐标记位于鱼的腹部,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公里)时,可以自动记录接收信号时间,从而推测中华鲟洄游过程。T型标记上印有研究所的联系电话和身份编号,便于渔民误捕后根据此标简单直接判断是放流的标记鱼。DNA标记采取中华鲟少量鳍条样本,通过DNA分子分析技术建立中华鲟亲鱼和子代的亲子鉴定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