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彻底扭转上海市长江禁捕执法监管“看不见、追不上、抓不到”的被动局面,对标中央禁捕工作要求,结合禁捕执法实际需求,2021年年末,上海启动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建设。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要建成能够有效支撑配合长江禁渔执法工作的数字智能系统,时间紧、任务重,能否如期完工,基本建成上海市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及核心功能,意义重大。
市农业农村委执法总队挂起“奋战60天,打好攻坚战”的横幅,按照“一点一方案、挂图施工、压茬作业”的方式推进项目,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投入到智能管控系统项目建设工作中去。
长江禁渔看长江口、长江口禁渔看上海,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特殊。特别是禁渔线东移后,禁捕区离岸距离骤增,对东侧水域监管带来挑战。因此,上海市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项目工作组不畏艰难,经过多轮实地考察,确认了“三岛、三滩、两桥”为重点建设感知站点。
登岛都困难的“三岛”站点建设
大戢山、鸡骨礁、佘山岛这“三岛”的感知站点建设,对实现长江口东侧禁渔边界线附近水域的可视化精准监管,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其中,鸡骨礁踞于长江跃入大海之处,扼守着进出水上第一国门的咽喉地带。从芦潮港码头到鸡骨礁大约有四十多公里,受到疫情、天气、暗流的影响,登岛安装过程并不顺畅,多次预订的船舶无法登岛。
一次,一位负责设备调试的年轻工作人员在鸡骨礁安装作业,原计划第二天折返,但被瞬息万变的天气滞留在岛上,小伙子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蜷缩在仅有一张床铺的机房,一度出现了口粮紧缺的情况,靠着每天两包泡面艰难地度过了一周时间。
为了抓紧工期、按时完成,上海市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项目工作组的成员联合各方力量攻坚克难,如期顺利完成任务。
通讯光纤首次铺设进入“三滩”
何谓“三滩”?即崇明东滩、横沙东滩、南汇滩。这“三滩”拥有绝佳的视野,能有效提升雷达设备的覆盖范围,减少项目建设密度,同时节约建造成本。位于横沙东滩广袤的滩涂区域没有网络也没有信号,但是智能管控系统又必须要有网络支持方能正常运转,在市、区、乡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项关于横沙东滩通讯光纤接入工程终于在横沙乡开工,长达50多公里的通讯光纤首次铺设进入横沙东滩。
然而开工不多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几十名工程施工人员被封控在横沙岛,虽然经过层层防疫审批,工程于5月中旬逐渐复工,但施工材料的紧缺给施工的继续带来了新的难题。
“崇明本岛还有几车的设备可以救急”,执法总队信息装备科科长颜祖根一边联系可以动用的运送人员与车辆,一边积极协调办理通行证,终于赶在材料用尽前把物资送到了横沙东滩,顺利完成了“三滩”感知网络建设,也为今后三滩附近围垦区域的通讯建设打下基础。
把设备安在长江口的最高点
“两桥”指的是崇启大桥和长江大桥,其中长江大桥作为长江口最高的点,在这里布局雷达和光电设备,能获得极佳的监控效果。
按照感知站点安装计划,项目组拟定在上海长江大桥北塔进行光电、雷达设备的安装。上海长江大桥桥塔总高有216米,仅有一部单人电梯可达顶部平台,电梯来回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要把100多公斤、并带有2.7米天线的雷达和重达100多公斤的光电设备装运到桥塔顶部平台,再将设备通过铁索吊运至桥塔最顶端进行安装调试,其工程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为此,现场施工组只能克服了运输繁琐、桥顶风大、安全要求高等实际问题,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批拆分搬运,耗时4天才完成了长江大桥前端感知站点的设备安装工作。
实施挂图作战、倒排时间节点、坚持“一点一方案”“一天一进度”,经过工作团队60天奋战,2022年1月20日,上海市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及核心功能基本建成,进入了边试用、边完善、边优化的阶段,为守护一江水提供了科技助力。
■本版撰文:记者 许怡彬 陈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