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养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鸟,需了解鸟“鹦鹉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休闲娱乐需求的提高,饲养宠物鸟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宠物鸟以其靓丽的外表和悦耳的鸣叫声,博得了人们的青睐。由于宠物鸟和宠物主人接触较为密切,鸟源性的人兽共患病,也会传染给人。“鹦鹉热”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和鸟共患传染病,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何谓鸟“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主要在鸟类、人及哺乳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本病最初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后来发现许多鸟类都可感染本病,从而传染人类。动物发病时临床表现为肺炎、肠炎、流产、脑脊髓炎、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等多种病型;人发病以非典型肺炎多见。

  二、鸟“鹦鹉热”如何感染人的?

  对于养鸟爱好者来说,感染源主要来自“鹦鹉热”发病鸟。宠物鸟饲养者暴露于病原体的机会最多,人类可通过直接接触病鸟,或者吸入它们粪便或羽毛的粉尘,以及它们鼻腔分泌物的气溶胶而患病。病原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或眼结膜侵入人体。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

  三、鸟“鹦鹉热”发病表现有哪些?

  感染“鹦鹉热”后,成年鸟症状轻微,幼龄鸟症状较严重,甚至可能死亡。

  病鸟精神萎靡不振,厌食,眼、鼻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腹泻,粪便呈淡黄绿色,羽毛粗乱,濒死期极度脱水和消瘦。幼龄鸟病死率可达75%~90%。康复鸟可长期携带病原体,成为主要传染源。

  四、人感染“鹦鹉热”发病表现有哪些?

  人感染“鹦鹉热”通常以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为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21天,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后10天左右出现临床症状。病人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肺炎型和伤寒样型或中毒败血症型,多数表现为非典型肺炎。病人表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起病急,体温于1~2天内可上升到40℃,伴发寒颤、乏力及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可有结膜炎、皮疹或鼻出血。高热持续1~2周后逐渐下降,热程3~4周,少数可达数月。发热同时或数日后出现咳嗽,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五、预防“鹦鹉热”,应采取哪些措施?

  1.加强检疫。鸟类是“鹦鹉热”最重要的自然贮存宿主,对进口的鸟类动物,应严格检查,加强海关检疫。对发生感染的区域要进行严格消毒、检疫和监督。为了避免感染人和其他动物,购买鸟类时要确定健康,有条件则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另外,最好对鸟实施笼养。

  2.加强平时预防。平时可定期用些抗衣原体的药物来预防,常用多西环素口服,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另外,平时要加强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保证鸟的健康。接触鸟类时,应注意它们有无异常表现;清除鸟粪时,应提前喷洒含氯消毒剂,并注意戴好口罩、洗手、通风等。

  3.做好自身防护。控制感染动物和阻断传染途径,避免与可能感染的鸟和禽类宿主动物直接接触。在饲养场、屠宰场和禽类加工厂等相关行业工作的人员要加强职业防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要求在相应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进行。当自身出现发热、乏力、咳喘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执笔:李增强 龚国华 赵洪进

  插画:宋雨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专题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犊牛养殖管理喂料的技术要点
建立蛋鸡生态高效养殖场的注意事项
养殖小龙虾的水草种植技巧
养鸟,需了解鸟“鹦鹉热”
东方城乡报养殖B08养鸟,需了解鸟“鹦鹉热” 2022-03-15 2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