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持续增产提质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芦千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核心提示]

  农业生产托管能够成为粮食持续增产提质的实现路径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其内在机理在于,农业生产托管打通了现代农业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的通道,稳固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增产提质逻辑,使得宏观层面上粮食生产支持措施,在微观层面上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的理性行为选择。

  增产提质经营逻辑的稳固机制

  小农户的粮食增产提质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是品种、土壤、水肥、气候、管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为化肥农药、设施装备等物质要素投入和农事管理等非物质要素投入的产出。农事管理“尽心”“精心”是物质要素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农业经营主体兼业化、老龄化、规模化演变的趋势,是以低投入成本的物质要素取代高投入成本的非物质要素投入,导致物质要素投入的过度化,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非物质要素投入不足,导致物质要素的边际贡献迅速减小甚至为负。对于小农户来说,兼业化、老龄化使其不仅倾向于以物质要素替代非物质要素投入,还以购买服务进一步降低非物质要素投入。对于规模主体来说,粮食生产更多是投资行为。他们能够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要素,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但首先追逐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不是主要目的。这与增产逻辑相背离,最终结果也是过度以物质要素取代非物质要素投入。面临土地流转不稳定和租金持续上涨的压力,规模主体始终存在追逐高利润率的冲动,容易转向产值高、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走土地集中的规模经营之路,短期或初期对粮食增产有效,长期未必能实现持续增产,反而存在“非粮化”隐忧。

  农业生产托管内含的“放心”机制,能够激励服务主体增加非物质要素投入,激发物质要素投入的效率潜力,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增产提质机制。农业生产托管把零碎的作业整合成集中连片后,根据不同环节或要素的规模经济特征,提供最优的农事操作。农业生产托管实现了农事管理的集聚化和专业化,并共享给服务对象,弥补他们非物质要素投入的不足。农业经营主体把农事管理交给服务主体,服务费完全替代了非物质投入。不管是小农户还是新型经营主体,理性决策是实现“物质投入+服务费”的投资回报,从而实现了增收逻辑与增产提质逻辑的统一,消除了小农户演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了粮食增产隐患。

  集约高效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成机制

  稳固粮食安全的生产根基,需要走资源环境可持续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农业生产托管机制诱导服务主体自觉作出采纳集约高效绿色生产方式的行为决策,提供了打破宏观调控政策与小农户微观响应瓶颈的突破口。

  一是从降低作业成本转向提升服务质量。随机性的购买服务,不与产出挂钩,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增产提质效果不明显。如普通农机服务为降低油耗、节省时间降低作业质量的情形经常发生。农业作业质量难以观察和计量,即使在现场监督也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情形。农业生产托管“放心”机制的嵌入,使服务质量与服务主体的业务、收入直接挂钩。服务主体仍需降低作业成本,但却是与产出挂钩的资源优化配置行为,结果是服务质量的提升。如耕地环节,普通作业服务只是浅松旋耕,托管服务则转换为深松深耕。全程托管模式下,服务主体还可以节省“冗余”环节,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二是从粗放过度投入转向集约精准投入。普通作业服务方式下,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与服务主体无关。在农资销售商参与的服务业务中,还存在促使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投入的冲动。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下,服务主体大都采取要素投入套餐+服务费、包含要素投入的服务套餐等形式提供服务,使要素投入成为托管服务密不可分的部分。服务主体以服务质量提升和作业方案调整,选用优质要素和科学方法,实现要素的集约精准投入。同时,还通过集中统一采购,降低要素价格、消除质量隐患。这就恢复了要素使用的经济逻辑,以精准投入实现减量增效。

  三是从排斥清洁技术转向追求绿色方式。绿色生产技术存在规模门槛高、设备要求高、技术层次高、劳动强度高等问题,以及短期内增加投入、降低产量的矛盾。农业生产托管化解了这些问题和矛盾,使绿色生产方式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共同理性选择。农业生产托管把绿色技术与服务业务结合在一起,呈现为产出的提质增效,如绿色有机产品的优质优价。对于经营主体来说,繁杂的绿色技术转化为便捷的服务业务。对于服务主体来说,绿色生产方式是政策的重点支持内容,以其提升服务业务,容易获得政策支持,有利于自身提高能力。事实上,保护性耕作、生物防治、化肥农药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大都是通过服务主体的“二传手”作用才导入农业生产过程。

  持续稳定韧性种粮意愿的激励机制

  播种面积由农民种粮意愿决定,是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基础。农民种粮意愿不稳定是持续存在的问题。从种粮比较效益低、山地丘陵撂荒土地多、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等现实情况来看,种粮意愿下降不可避免。农业生产托管内涵的激励机制,能够缓解甚至消除这一矛盾。

  一是明显增加种粮收益。2020年农业农村部调查显示,农户全程托管小麦每亩节本增收356.05元,其中节本270.43元(人工费用175.38元)、增效85.62元;玉米每亩节本增收388.84元,其中节本296.98元(全程人工费用节本216.76元)、增效91.86元。收益增加是最直观的经济激励。2016年到2019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成本收益连续为负。农业生产托管的推广普及,对于扭转这种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有效传承种粮能力。种粮意愿也受种粮能力退化或断层的限制,如老龄化使劳动能力退化,想种但无力种;老龄化农民退出后,新一代不会种。农业生产托管把农事管理集中到专业人员,解决了无力种、不会种的问题。种粮意愿的表达简化为购买服务,同时可以参与农业生产托管,共享或习得种粮能力,实现这种能力的有序传承。笔者在广东省山区丘陵县调研时发现,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多是30~40岁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既是职业农民也是专业农民。

  三是拓展利用边缘耕地。在山西、广东等地的调研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为丘陵山区的农户种粮提供有效支撑,减缓他们退出粮食种植,甚至促使主动利用撂荒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农业生产托管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等创新土地整治合作机制提供支撑,推动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等项目的落地。同时,还能拓展托管业务,发展休耕托管服务,解决撂荒耕地地力退化、复垦问题,实现“藏粮于地”。

  综上,农业生产托管是以优质服务+“放心”机制,把增产提质内化为农民种粮逻辑,并通过集成整合服务、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规范化、绿色化,以专业农事管理弥补种粮能力的退化和断层,以增加收益维持和增强种粮意愿,以托管业务的整合性、开放性推动细碎耕地整治、撂荒耕地利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机统一。

  农业生产托管能够成为粮食持续增产提质的实现路径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粮食持续增产提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亩均产量、生产方式、播种面积三个方面。他们的现实水平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生产托管的作用,是以统一标准规范的服务,打破土地规模限制,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资源要素效率,拉近现实水平与理想水平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内在机理在于,农业生产托管打通了现代农业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的通道,稳固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增产提质逻辑,使得宏观层面上粮食生产支持措施,在微观层面上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的理性行为选择。

  (本文摘编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专题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持续增产提质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持续增产提质 2022-03-15 2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