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晓芳
川沙最重要的河流、母亲河是哪一条?相信川沙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护城河”!抚今探昔,护城河保持活水生命的源头在哪里?相信许多川沙人也会知道,那是三灶港。
三灶港,川沙城中原来有一条贯穿东西的重要河流叫三灶浜,她东面与护城河连接和入海口贯通的地方就是三灶港,可谓是川沙护城河之源头。
基于三灶港在原川沙老城格局的重要地位,在川沙东城壕路整体改造时,也对三灶港进行整体的展现,通过一段模拟河道的水景,提醒人们原先这里有一条名叫三灶港的河流穿城而过,汇入大海。
恢复三灶港的遗址,整体景观包括广场部分有580平方米。展现三灶港遗址的景观部分有200平米,通过“三灶港历史”的文字、实物、模型情况来模拟原先的形态。
“三灶港历史”的文字介绍,主要将介绍三灶港的历史以及三灶港与川沙的关系,通过文字、照片、历史遗迹的方式在用老砖石砌筑的墙上进行展示,通过老砖石的历史沧桑感来烘托整个景观遗址的历史感。在修复改造过程中,能够发掘到三灶港少许遗存,就会丰富三灶港景点故事,更好唤起人们对于历史场所的记忆。
护城河上有几座桥。其中一座是东门桥,记载着川沙新镇人民的生存史。
最初,为护得一方安全,川沙地方绅士、太学生乔镗,在松江海防同知罗拱辰及上海知县牛镜等赞助下,调集川沙父老子弟修筑川沙城堡。城墙周长4里,高9米,城墙地基近10米,东、南、西、北设“镇海”、“迎瑞”、“太平”、“拱极”四座城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相应架起4座“吊桥”。
东门桥前身为“镇海桥”,当时都是采用坚实的木材造桥,宽3米、长5米。每天早晨开市,由守卫城门的兵差按时用绞盘葫芦绳索,将桥面放平架好,每天晚上闭城时,将桥面高高吊起,可防御倭寇入侵。因此,“镇海桥”俗称“东门吊桥”。经东门吊桥进东门街朝东的护塘港上,也筑有一座桥叫“外吊桥”,和东门桥是“姐妹桥”,它俩常年为川沙城里城外的老百姓服务。
时光如梭,星移斗转,城墙失修,城门没了,守卫城门的兵差撤了,吊桥都改为石桥替代。一座简简单单的桥,不仅守护了人们安定幸福的信仰,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川沙人依然没有忘记回归传统,在民声呼吁下,经批准、拨款,在1976年将“历经风雨”的东门石桥拆除,重新建造了现在的“东门桥”,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全部“焕然一新”。让东门桥以温婉而不失傲骨的姿态踏入了新时代。
如今,护城河上东门桥仍是川沙人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并经常去散步的好地方。随着河道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护城河和它上面的大小桥梁更美了,水清岸绿,印证党和政府提出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在川沙,我们很开心。”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