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头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
“农创汇”是如何锻造的?
  四川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在四川全省率先成立成都农业创客学院,启动实施酝酿已久的“155工程”,探索农业创客的培育与孵化的新模式,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示范校”。这项工程旨在通过打造“农创汇”综合平台,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立志以现代农业为职业的农业创客。

  实施“155工程”

  打赢创业“持久战”

  作为一所“农”字头的高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创客往往有着鲜明的“新农人”特色,涉农行业常常成为他们的创业首选。

  凭着生态猪肉,该校现代农业分院学生杨骐荣已赢得了上千万元的“身价”,这个90后的四川农村娃创办的成都乐无忧贸易有限公司,目前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刚进入大学不久,杨骐荣就着手计划自己的未来。他发现,对于自己这样一个“浑身充满自由气息”的人来说,创业是必然选择。出于对农业的喜爱与了解,杨骐荣开始研究养殖业的生产与流通,终于思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打造真正让消费者放心的生态猪肉品牌,回归源头,控制生产。

  为了让校园里的“杨骐荣们”快速成长,打赢这场“持久战”,2015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承担了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职院校“创客”孵化机制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农业创客的培育与孵化,实施“155工程”。

  这项工程以重点打造“农创汇”为品牌的农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为核心,以成都农业创客学院、成都农创空间、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研究院为五大载体,从创业意识、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研究五个方面实施突破,力图实现创新创业结合专业、融入全程、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建设目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立创客学院是该校在全国高职学院中的领先之举,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理事会、院务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力争在2020年前,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将创客学院建成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基地、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另一个颇为新颖的做法是,该校探索“校友+农业+众筹”的新模式,成立了创业集团。集团隶属创客学院,属于副理事长单位,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创业集团作为母公司,整合学院现有的各类创业资源,吸引校友、学友、教师的创业项目(团队)和形成生产经营、协作联系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作为子公司加入。

  为了给创客们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该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所,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联盟平台资源,整合高教研究所、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及各分院的资源,通过对创客文化、创客环境、创新创业政策、产业集群与创业联盟、创业教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细化创业教育

  打造创业“双保险”

  实际上,在这些创业学生背后,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保障创业创新工作打造的一套“123”的机制,即一把手工程,制度、场地两保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具体来说,为创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2015年3月,院长刘智慧还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四川省教育厅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此同时,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工作考评机制,为创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

  如果说“123”机制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农业创客提供的制度保障,那么强化课程建设,细化创业教育,就是该校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双保险”。

  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38学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是一门必修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同时,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如在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开设《创业入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大二开设《创办你的园艺企业》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此外,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拥有多个“第一”:该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联盟第一批理事单位;是最早承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的高校;也是四川省第一批同时拥有“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的高校;成都市第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中唯一的高职学院的代表。

  作为创业教育的“加强版”,学院拓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专项培训,先后举办54期SYB大学生创业培训、9期大学生KAB创业培训和4期大北农SET创业培训。同时,该校还积极与政府各部门合作,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比如,与四川省残联、四川省人社厅合作,承办四川省首届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与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合作,连续4年引进四川省“阳光导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项目;与成都市人社局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项目“猕猴桃果园园主实验班”,以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据介绍,未来学院在创业教育上,将实施创客 “两大计划”。一方面,通过“创业育苗计划”,激发创客兴趣;另一方面,实施“创业青蓝计划”,提升师资水平,并试点创新创业先锋班,试行创新创业学分互换制和弹性学分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搭建实践平台

  完善创业“孵化器”

  虽然有制度保障和创业教育,但如何让学生的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开花结果,更多的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为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力推校企合作,打造农业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2013年,学院在彭州市葛仙山镇建成第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60余亩),使学院创业孵化中心进一步扩大。同年,孵化中心通过成都市人社局、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教育局、团成都市委的组织验收,获批为首批“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下一步学院拟建2000余亩的大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准备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利用该基地,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学院组建了温江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正筹建成都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以吸引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社团(创业学子)、媒体等机构互动合作,实现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联盟成立后,利用农业职教集团平台,辐射创业集团内部所有中高职院校。

  除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学院与大邑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大邑农业大学生创业园(规划5000亩);当年,学院还与崇州市合作,流转600亩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园,与郫县菁蓉镇合作共建约5000平方米的成都农业创客空间。校内近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已初具规模,目前在孵团队40余支。

  打造这些农业众创空间的同时,学院结合自身“农本”的特色,与成都农业职教集团成员四川旺达集团合作共建“旺达猪产业学院”,培养创业型人才。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明鹏介绍说,不论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还是力推“123”机制、强化创业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中高本一体化培养,“这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立志以现代农业为职业的农业创客,将会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所紧缺的。”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头条
   第A04版:观点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农事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信息
   第B03版:热点
   第B04版:改革
   第B05版:市场
   第B06版:生活
   第B07版:品牌
   第B08版:国际
“农业创客”让农村 发展孕育新希望
“农创汇”是如何锻造的?
东方城乡报头条A02“农创汇”是如何锻造的? 2017-09-12 2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