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字统筹 王平
在希望的田野上 高知青年的“农桑创客”路
“天下昌平洲载民,囊括四海心尽勤。伏羲过驹甲午近,一身正气袖中清。”尽管押韵和对仗都不够工整,刚过而立之年的朱铭强还是自豪地展示着,能看出他3年前创业初期时的心情与志向。这位文质彬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的“农桑创客”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他研究的杜仲药材中。为此,他放弃了到发达地区就业和海外发展的机会。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之一,他的团队吸纳了9名博士和6名硕士。
创业本就不易,为何要选择风险高、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对此,朱铭强有着自己的理解。
“地球上70%以上的资源是生物质资源,但开发利用率很低。我希望将我的科研用于造福人类的生产。”朱铭强说。和传统中药材种植不同,他的团队引导农民将杜仲种植由过去的乔林改成叶林,并形成杜仲精粉、多糖、木醋液、杜仲胶生产的全产业链,甚至延伸到了军工应用。
“杜仲树浑身都是宝,这个产业很有前景。”朱铭强的信心,来自于他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前沿研究,他的团队和企业目前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带领下,新疆、陕西、宁夏等地有200多家农户开始了新的杜仲种植,最多的一户年收入有200多万元。
学生时期,朱铭强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如今他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和合伙人把4家公司进行职能划分,或专门从事种植,或专门从事生产,而自己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哥哥则把重心放在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上。
距离朱铭强的公司不到2公里,陕西杨凌示范区“众创田园”内,29岁的姜义亮正带领同事们对土壤样本进行试验分析。姜义亮很快就要博士毕业了。他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大城市或科研院所工作,而是和3名博士、博士后一起,“捣鼓”起了土地文章,成了农民的“土地医生”。姜义亮刚刚从陕西省安塞县侯沟门村回来。那里的上百户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多年,近年来却遭遇挠头的土壤问题,导致蔬菜品质下降。邻村的黄瓜一斤卖1元,侯沟门村的只能卖到8角钱。
“用科学手段为老乡解开疙瘩和难题,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姜义亮和同伴取回土壤样品做分析,“药方”即将开出。
“这些年,一些地区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壤修复和改良的需求激增。我学的就是土壤专业,让农民在土地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我们创业的初衷。”姜义亮说。
他创办的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刚满“周岁”,众筹投资400多万元建立的全套检测系统已基本到位,身着白色实验服的年轻身影不时闪过,他们或在显微镜旁忙碌,或手持土壤样本做成分分析。
在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姜义亮并不孤单。这座“农科城”里,活跃着一批有志于农业创新创业的年轻人。仅以杨凌“众创田园”孵化器为例,自去年5月1日开放至今,这里已孵化出24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众创田园”负责人崔汉涛说,园区去年5月1日开放以来,已接待了9800多名青年“创客”。和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热衷金融、IT等行业不同,杨凌的青年创业者80%以上都和农业产业有关。“青年人投身农业的积极性,这两年前所未有地高涨。”
同样是出于对农业前景的看好,27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生蔡仕彪毕业后,没有听从家人的意见前往大城市就业,而是一头扎进黄土地,和3名园艺学博士在杨凌开办起一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他创办的杨凌普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专业与技术创新集成的优势,为设施园艺蔬菜、经济林果提供技术一体化服务。
“我们引导农民用LED对大棚进行补光,维持棚中的良好环境,实现‘南果北种’;向作物生长环境中补充二氧化碳,以促进植株光合作用……我的心愿就是要让农作物生长在科学环境下,安全、健康,同时能事半功倍。”谈起专业来,蔡仕彪头头是道。
最初的梦想已开始变为现实。今年6月,蔡仕彪和同事来到陕西宜君县九寺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为种植大户杨少峰提供了从施工到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使用了新型喷灌技术的种植基地,中药材发芽率更好,150亩基地实现毛收入18.2万元。
创业至今,蔡仕彪和他的小伙伴已完成了40多个农业项目,累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300多亩,建成温室大棚15个。在陕西杨凌、宁夏中卫等地都有了客户。
这些年轻的“农桑创客”正在联合,计划为“大客户”提供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蔡仕彪打算和姜义亮合作,打通“地上”与“地下”,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抵御风险和获得收益的能力。
青年创业不易。谈到感受,蔡仕彪说,“我和我的伙伴们希望,农民成为体面而有前途的职业。”相较蔡仕彪的质朴,朱铭强则“文艺”得多:“历史的路线是由使命感创造,由担当者谱写,由执着者推向高潮!”
政策支持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
以前,常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农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来养活家庭。而今,互联网的兴起和各类扶农政策的实施,农业领域大有可为,吸引着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
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经达700多万人。其中,农民工480万人,大学生35万人,退役士兵5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120万人,留学归国人员和城镇人员15万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扩展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这一变化揭示着农业创业群体的扩大,创业观念的革新。一批高知、高技术的新时代人才正在投入农业创业热潮。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农村创业创新办公室主任宗锦耀说,“‘农业创客’就是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新业态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群体。”他同时表示,“农业创客”的出现,一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要素,助推农业强起来。二是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渠道,助推农民富起来。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新模式,助推农村美起来。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力量,增添了发展的新动能。”
近几年“农业创客”群体不断扩大,除了自身观念的转变,还需各方的大力支持。
在财政税收方面,各省纷纷发力。例如,浙江省对大学生农业创业人员每人补助1万元,连续补助3年;江西省、四川省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和个人,连续3年给予50%的厂房租金补贴。在金融担保方面,山西省政府投资1.5亿元成立了创业扶持融资机构;江西省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最高10万元的担保贷款。
同时,加大公共服务扶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今年计划培训100万人,并且推动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农业部目前公布的1096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年总产值达到13446.32亿元,入园创办企业数超过5.3万家,带动农民就业创业730多万人。
宗锦耀表示,支持“农业创客”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任务,农业部将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推动出台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
高层鼓励
插上“翅膀”走向世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7月考察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鼓励“农业创客”要插上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杨凌是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片区,经过多年发展,杨凌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农科新城”。李克强鼓励当地要打造人才高地,形成制度红利,把先进农业技术和创新机制辐射到西部、农业主产区乃至全国,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在示范区农业特色众创空间――“众创田园”,得知几位创业者用手机应用把农业科技送下乡,把农产品送进城。李克强称赞他们是“互联网+农业+扶贫”。他鼓励各位“农业创客”:希望你们插上翅膀、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这里,李克强还打破原定行程走进杨凌农业云公司,饶有兴趣驻足观看一张涵盖土地交易、智慧农场等三农大数据云地图。李克强说,农业既要靠天更要靠“云”。“农业+信息技术”就不再是弱势产业,“农业+互联网+双创”潜力无限。
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是由5名职业农民以股份制组建的合作社联合社投资建设运营。该园致力于打造农业新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创业孵化、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示范三大基地。离开“众创田园”后,李克强走进这里考察农民创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情况。正在农忙的农民纷纷围拢上前,向李克强介绍创业计划。该园区招引全国80多位农民学习实训,为其返乡创业传授经验。李克强为他们鼓劲儿:“现在要先脚踏实地把技术学到手,未来祝你们创业成功。”
考察当天上午,李克强还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综合服务大厅,考察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看到微信扫描二维码,上传身份证、照片等就能远程办营业执照,李克强称赞这项改革让群众不跑腿就能办事。他指着墙上“放管服”标牌说,放管服不光要刻在门面上,更要刻在大家心里,最后体现在群众评价中。
(本文综合新华社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延伸]
“农业创客”让农村发展更有希望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们的固有形象,农民们用自己的虔诚在土地里刨财富,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们感受到了单纯依靠土地,难以维持宽裕的生活,所以纷纷选择进城务工,用为城市建设的贡献来换取家庭的美好生活。留给农村的,便是土地的荒芜与人才的严重不足。然而,此时却是农业大变革的最佳时期。随着农业创客的诞生,这个时代给予了农村另一种可能。
为什么农业产出不高,为何农民整天在土地里劳作,却仅能解决温饱?就在于农业科技化利用不足,农民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视野不够开阔,市场经济规律掌握不足,导致了农产品价值不高,在市场上长期过剩。所以,农民们才觉得在土地上没有希望。但是,随着创新创业的步伐加快,一大批年轻人、知识分子涌入农村,给农业注入了活力,给农村带来了生机。
“农业创客”是一种潮流,蕴含一种向上情怀。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选择离开喧嚣的都市,回到农村,当一个农民,需要勇气。但是,他们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为机械化的运作,因为“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助力,农业创业变得比其他行业更有前景。
农业是基础,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变的真理。正因为有了农业的支撑,才有了工业的繁荣。而今,农业也拥有了新的发展可能。我们看到,各地都在推行“农业创客”,鼓励大学生回到农村创业,甚至某些中部地区还出台政策,鼓励“市民下乡”,可谓是抓住了“农业创客”的根本。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人才支撑,都需要知识的积累,各类人才的涌入,不仅给农村以新的可能,也给了广大农民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看到了标准化种养殖业的魅力,让他们看到了信息化农业所带来的附加值,让他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另一种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