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度、一个产业、一种模式,就得追问:要深刻地理解一种制度、一个产业、一种模式,就得追问:它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什么?谁是它的受益者?
六次产业的制度设计倾向于农民利益
六次产业概念中,强调要将增值利益更多地分配给农民。农民的收益,主要依靠土地租金或入股、订单农业、合作社等途径获得。
目前,在国内某些地区的探索中,“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比较盛行,一些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始由侧重单一的技术、贮运、购销等方面的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延伸,甚至自己兴办加工企业。在此模式下,农民既是合作社社员,又是企业股东,能有机会参与多次分红与返利。
另一种是股份合作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由股份公司同意核算。农民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员工,既能参与股份分红,又能获得打工收入。
在这些模式中,农民的收益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农民、合作社、企业三者之间,企业是强势一方,往往主导着利益的分配。而有的合作社规模较小,组织带动能力非常有限,在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也很难有平等话语权,双方很难形成对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客观上地位的不平等,可能会造成利益分配最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农民收益将是六次产业实践中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发展六次产业未必全然为了革新传统农业
如果跳出农业本身,六次产业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或可看见一幅不一样的画面。
在一般的理解中,国家大力倡导六次产业发展,是为了融合一二三产业,突破我国传统农业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立论基础在于传统农业产业的不景气。
但在某些角度上看,农业其实并非不景气,而是因为中国的农业本来就基本不参与流动,这是由中国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认为,中国始终是实体经济国家,而连续20年的大规模投资,又使中国的实体经济增值。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是金字塔结构,实体经济占大头,金融股市等虚拟经济占小头,这是个超稳态的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仍是这个社会的根基,广阔的农村、深厚的基层空间、庞大的农民和中产阶级队伍,同样构成了一个超稳态结构。
两个超稳态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具有极其稳定的基础,不会轻易动摇。
“当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时,我国的依仗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超稳态结构,它确保了我们中国人的安全稳定。”温铁军认为,中国实体经济的特点,使得不能完全用西方的自由竞争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农业;中国维持实体经济、维持农业,靠的并不完全是自由市场。六次产业宣扬市场和产业链概念,事实上与我国农业的状态并无必然联系。这一点,与很多人对六次产业的理解大相径庭。
发展六次产业,全社会从中获益
我们还注意到,国家提出要发展六次产业,是与加快城镇化步伐的战略齐头并进的。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
城镇化是中国目前的主要战略之一,但就目前来看,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解不到位、不准确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一些按照城市化思路推进城镇化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以资源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性发展为内涵,即以多样性为内涵。要实现生态文明这个伟大的战略目标,就不能搞大城市化,而应该把投资重点放在县以下的城镇,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城镇正好可以吸纳更多的中小企业,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才能吸纳足够的就业。王铁军